江西赣州市南康区实验小学(341000)
张美兰
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且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通过动手操作来优化数学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历“观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现象发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动手操作,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概念。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余数这个概念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指余下来的数,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导致学习时对于什么是余数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教师首先让学生以“将7颗糖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为例,亲自分一分。在学生发现余下的1颗糖果没法平分后,教师适时予以补充:“剩下的1颗糖果就是我们所说的余数。”为深化学生对余数这个概念的认识,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把7颗糖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呢?把10颗糖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呢?它们的余数是多少?请大家做一做,试一试。”……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既简单又轻松,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心理接受和认知程度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余数。这样教学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公式、法则等具体的推导过程,那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和习得就更有效了。但是,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教师可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活动,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记忆更加深刻。
例如,教学“用小棒摆三角形”这一知识时,为使学生能够找出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规律,教师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想一想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由于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很容易说出“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在学生操作后,教师并没有止步,而是接着鼓励学生思考:“摆2个、3个、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随着摆三角形个数的增多,学生发现需要的小棒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教师提示学生:“如果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就会觉得简单多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很快发现了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上述教学,为帮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己亲自摆一摆、做一做。这样教学简单、深刻,比起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简单得多,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习中,操作是一项技能,在测量、称一称、绘图、制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如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那么在探究新知时,不仅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可以熟能生巧,形成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垂线与平行”这一知识时,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借助三角板与直尺画平行线。画平行线时,需要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移动直尺,再画出与这条直线平行的一条直线。但是,学生在实际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移动障碍,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要么过宽,要么过窄,且一直出现尺子晃动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操作现象的发生呢?这时学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般,有的把直尺沿着练习本的边慢慢移动,有的靠着三角形的边慢慢推动尺子……就这样,学生在反复的琢磨、操作中越画越熟练,越画越纯熟,使操作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上述教学中,在画平行线时,为使学生能够形成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教师从操作技能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操作训练。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学生的操作技能一定会得到不断提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简单、轻松。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动手操作,让数学教学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