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海
(桐城市吕亭镇陡岗小学 安徽安庆 23142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有力推动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文章中全面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措施。
小学生年龄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兴趣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塑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并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进而达成主动学习的目的。[1]
如,《观察物体》知识点学习时,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塑造问题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根据看到的图片猜想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学生们认真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拆除抽象几何图形原有外形上某一部分的方式,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改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以前掌握的知识又有了新的了解,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接着教师修改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转变学生思维的目的。[2]
数学课堂上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会造成课堂趣味性降低、氛围沉闷,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严重时直接损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与游戏内容,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并在课堂上开展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对问题感知及摸索能力,提升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3]
如,讲解“角大小与边长长短关系”知识点时,采取常规讲解方法时部分学生存在疑问,无法顺利掌握所有内容。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师提前设计好所需的情境,并让学生进行具体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确实与边长没有关系。接着对比两个颜色不同大小不一的图案,解决这一知识难点。本质上就是利用不同方式讲解知识点,借助生动形象的卡通图案吸引学生注意,接着通过深层次的讲解提升教学质量。[4]
数学教师在小学最开始教学生们认识数字时,学生们经常会把6和9、1和7搞混乱而且书写过程中常常也会出现错误,这时,数学教师就应该把易弄混的两个数字进行类比讲解,比如,6和9的区分,教师可以设计小卡片,分别写着3、6、9,让学生们猜想如何把这三张卡片重新进行组合,加上对应的运算符号,让它们变成一个等式,比如3、6、9可以组合成3+6=9,或者9-6=3或者9-3=6等,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学生们就可以较好的分清楚和记得6与9的区别了。
在传授新的知识时,类比法有着很大的用武之地。对于小学生们而言,新的数学知识会让他们觉得恐慌,而新知识相比于旧知识又比较难,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背景下,数学教师就需要做好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们更快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类比法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加法的交换律可以和乘法的交换律所类比,a+b=b+a,类比到乘法中去就是a·b=b·a。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可类比分数的性质,小数的基本原则可以和整数的基本原则相类比,最小公倍数可以和最大公约数相互类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更能清楚的区分出来彼此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类比可大大的推动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也有一定的基础,将小学数学加入具有生活化的内容,设置一些具有生活乐趣的教学活动。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的局限性,犯错总是难免的,如此简单的一个生活问题的引入,就能发现学生经常犯错的地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并能利用现有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5]
比如,在讲解“加减乘除法”的时候引用在菜市场买菜的例子:李奶奶说她买了两斤菜花,三斤青菜,一斤菜花2块钱,一斤青菜3块钱,说完之后像学生们提问“那么李奶奶一共花了多钱?”让小学生处于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这样就会使学生们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识,并且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所以教师应该将生活化与教学内容多结合,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吸收。[6]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联系教学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全面发挥新教学法的优势,推动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