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芳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昌东工业区佛塔小学 江西南昌 330012)
在新课改理念下,问题教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教学方法不仅受到教师关注,且符合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所以越来越多的语文研究人员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也对此进行简单分析,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提出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改进策略和方案。[1]
1.从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能够看出,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比较常见,教师针对课堂知识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已经总结出了大部分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和灌输,让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但是自己总结所得到的问题,则是在课堂理论知识讲解结束之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之前所讲解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过高。[2]
2.小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还没有完全的消化和理解,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符合教师的标准,甚至会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产生抗拒,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所冲突,也不符合现阶段语文教学所发展的标准。
3.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文课文和相关的知识点,学生经常感觉到无从下手,不能够充分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所以对于问题的解决经常出现偏差,或者相对比较浅显。
4.教师对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中,都是把教师当成主体,学生机械地听课,很难有机会对问题进行思考,这些都造成了问题教学的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严重受阻。
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想要在语文课堂上开展问题教学的方法,首先就需要关注到学生所具有的主体位置,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因为在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并且关注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避免出现传统的仅仅关注学生的教学现象,还需要努力地为学生构建出最佳的课堂学习质量,开展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课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发散性问题的思考,并且在课堂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描述课文的主要脉络,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所描述的内容进行修正,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效果。
2.由浅及深开展教学
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也需要学会由浅及深地对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认识语文课堂上的规律,这样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有着基础保障。所以想要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最佳的效果,就需要遵从学生对于知识认知的规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践。在课堂中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具体的开展步骤可以为:首先重视课堂之前的预习,让学生对所需要学习的文章内容进行提前的分析和理解,并且设计出一些基础的问题,自行思考和解决,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其次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和难点的划分,并且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致力于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分析上。最后就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预习和课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式教学法的有效性。
2.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无论是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还是创设趣味问题情境,都能够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遵循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将学生快速带入到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发散自身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讲解《开满鲜花的小路》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快速带入到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展示几幅画面,让学生欣赏画面,说出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然后询问学生,请同学发挥自身想象力,是谁把美好的景色带到我们眼前?然后让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还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初步阅读,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很多教师都是把课堂知识的传输做成重点,因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差,在课堂中经常采取应试教育方法,按照教案或备课内容单方面的教学,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认真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所以还需要教师能够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从多角度去理解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并让孩子们能参与课堂中来思考,多提问,多回答,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