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珍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 云南 曲靖 655000)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最大程度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能够教的愉快,学生们也可以学的愉快,师生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升。那么该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对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简要阐述。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课堂的灵魂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期间,吃透教材内容,看到教学中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师才能知道课堂上的每一步该往哪走,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学生,并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们开展学习,获得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了解到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上更难抓住学习的重难点,也就谈不上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如在学习到小学语文《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教师要在课前明确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2个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并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场景,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们置身其中,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身临其境一般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课文。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情境教学过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并能有效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
例如在学习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要能够抓住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到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对于西沙群岛的有关知识知道的不是很多,对一些陌生的海洋生物还缺乏感性认知,如果只是通过文字学习可能很难让学生们准确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搜集西沙群岛的图片: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边的海滩、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美丽富饶的海岛、形态各异的动植物、丰富的物产资源等,以直观的图像和艳丽的色彩,使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视觉感官,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们有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来。
传统教学课堂大多呈现“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局面,学生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课堂气氛会变得沉闷无趣,学习效率也不会得到提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课堂要求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们在课上学习中充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到《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们自读课文,熟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文章中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先解决学习文章的基础知识问题。在对文章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们共同思考,比如在学习到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再读文章,深化理解风的声音美妙在哪里呢?学习到第三自然段时,接着提问道:除了风以外,水的声音又如何美妙呢?通过设问,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并在组内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完善问题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们的启发和引导,不是帮学生们说出问题答案,要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开动自己的大脑,对问题产生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之理解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想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要能够着眼于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