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怡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让听障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调动言语交流的积极性,交际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交际教学法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而且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1]1992年交际教学法被引入中国,其目的是改变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以语法教学为主的“哑巴式”[2]教学方法,通过强化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判断听障学生是否掌握语言,不能只停留在学会语言、积累语言的层面,更应看他们是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因此,交际教学法的实施目的和聋校语文教学目标相当契合,交际教学法之于听障学生而言就是将接收到的言语信息反复加以运用,实现语言的自我建构,从而真正掌握语言。值得注意的是,《沟通与交往》课程是聋校的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听障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这与语文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标是一致的,且又是相互促进的。
目前,一些聋校语文教师在重视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忽视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对听障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若将交际教学法运用到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便可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将语言文字明确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要求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加强听障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往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而交际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让听障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讲解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虽然方法上力求多样化,但有时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听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交际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和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听障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和与人交流的意愿,让听障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
由于听力语言障碍,听障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往往趋向于听障人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交际教学法强调通过言语交流的实践去领悟和学习正确、规范的汉语语言,使得听障人之间、听障人和健听人之间都能够实现无障碍交流。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交际教学法,需要针对听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以运用。本文将结合《孔子游春》的课堂教学加以阐述。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与健听学生相比,听障学生在课堂中无论是思维还是表达都不那么积极,交际能力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陆红兵认为,课堂需要散步式的自由,因为只有宽松的氛围才能够促进思维的活跃,才能不断产生新的创造,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3]同理,要使交际教学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得以有效运用,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有利条件激发他们进行言语交流的意愿,从而调动听障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积极性。
如《孔子游春》第二课时一开始的复习环节,让学生回味、交流“泗水春景”留下的印象。为了让班上7名同学都有交流的机会,笔者先出示了一幅色彩鲜艳的春景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相关内容;请一名学困生看图补充词语,“阳光(普)(照),(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风(习)(习)”,让这名学生第一个体验到交流带来的成功体验;然后稍加难度,请两名中等生将这几个词语放到句中说一说,“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让学生知道迷人的春景还可以通过优美的语句来进行交流;接着,很自然地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过渡,让其他4名学生合作说一说“(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并让他们两两合作,商量好说的方式。特意安排的“商量”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语言交际的兴趣,使他们通过沟通达成一致意见。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交流表达的兴趣,逐渐克服了因语言障碍带来的畏惧交流的心理。
交际教学法强调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应起到组织、引导、参与、提示和帮助的作用,需要完成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教学观的根本转变。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交际活动,教师要始终关注教学对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提示和帮助,帮助听障学生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考,使交际活动逐渐成为听障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与师生交流相比,生生交流更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在《孔子游春》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当看到‘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这几个词的时候,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他们想到了雷锋、海伦·凯勒、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这些人物形象在彼此的交流启发中,一一浮现出来。再如“看似和顺温柔的水,却能穿山岩、凿石壁,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这是否能让你们想到以前学过的一些四字词语呢?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在交流板上写一写”。交流板的运用,为听障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平台,两组学生写完后,互相展示,水滴石穿、坚强不屈、百折不回、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等词语,让人顿觉豁然开朗。
聋校语文课堂中运用交际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听障学生把习得的言语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反复进行练习,进而实现个体语言的自我建构。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提高了交往能力。言语知识教学是进行交际活动的基础,只有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扎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不然就会出现言之无语或无法正确表达的状况。同时,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听障学生敢于积极表达,并能够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道路上不断往返,在实践中领悟和调整。
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在学完水的四点美德之后,笔者抓住文中的省略号,用“你们还能想到水的哪些特点?”“由这些水的特点,你们能想到君子的哪些美德呢?”这两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在确认学生需要一点提示的情况下,笔者出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是“广阔无边、清澈透明、奔流不息、滋润万物”,第二组词语是“善良仁慈、不辞辛苦、胸怀宽广、心地纯洁”。让学生自己先读一读,想想词义,再互相读一读,交流这两组词分别表达了什么。通过自读、互读、思考与交流,学生们不但加深了对词语的识记与理解,还能联系教师提出的问题知道这两组词分别写的是“水的特点”和“君子的美德”。然后,让学生找出两组词语一一对应的关系。至此,学生们在头脑中建立了“水”与“君子”间更多的联系。之后,再让学生们将这些词语放到句式“水……,它好像……”中合作说一说,在说句中巩固了知识,在合作中训练了表达能力。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缺陷,在感知和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时会出现偏差,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通过恰当、巧妙的情境创设来还原生活,将知识嵌入情境,训练融于情境,在情境中唤起听障学生已有的言语储备,激发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需要和动机,提高进行交际活动的兴趣。情境创设要以语文学习的内容为中心,尽量丰富和多样化,使听障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活动。
在《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凝望着泗水,说了意味深长的一段话,很有画面感。在读到“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时,为了让学生对水的形态和流动之美有更直观的感受,笔者播放了一段高山流水的视频,再让学生读一读文中的句子,学生的情绪就饱满了许多。为了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继续创设情境:如此美景我们不如再去赏玩一番,在欣赏的同时我们玩一个“词语接龙”的游戏,同学们将看到的水的形状用“或( )或( )”说出来,看看谁说得多、说得好。游戏开始,学生们一边欣赏着优美的画面,一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着水的形状的描述: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直或弯、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富有动感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更唤起了学生交流表达的欲望。
听障学生语文学习的首要目的是把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掌握和使用,从而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交际教学法作为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