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江苏 徐州)
什么样的教学算是有效的?有人认为,教师是通过启发而不是靠高压就能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从而获得一定知识的,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的确如此。只不过,笔者就“如何启发”这一层面上,是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的。从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要让学生做到主动去发现,还要靠我们去打情感牌来营造一定的氛围。倘使学生在课堂之中真的有这种氛围的驱动,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将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外化为课堂上精彩的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怎样,关键要看他们对所接触的内容和活动形式等方面有没有第一感觉。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不俗的表现,关键要靠一定方式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如果在课堂活动开展之初就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一定能俘虏学生的心,让他们对所要接触的内容或者活动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期待。
在教学《动物笑谈》时,笔者是这样切入的:首先,笔者播放一些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在平时比较容易接触的动物的声音,让他们猜一猜都是什么动物;然后,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展示出来;接着,笔者以聊天的方式进行导入,引导他们自由谈一谈自己曾经与这些动物之间都发生过哪些难忘的故事,特别是至今还令自己感觉有趣的那些故事。
这种方式的导入无疑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陡增,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要学习的课文中。让学生感觉自己有话题可说,有故事可谈,达到了让他们活跃起来的目的。如果我们通过惯用的方式,比如通过介绍作家以及其有关作品的方式来导入,就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纵使我们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去查阅作家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也很难达到笔者所采用的导入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每每课堂教学后,特别是对学生状态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的课堂,笔者都会将上课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细节,在脑子当中慢慢地回放。借此,笔者想从中找到制约课堂教学的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经过多维的分析和验证,笔者发现,主要是我们的课堂受到观念的牵绊太多。我们是想放开,但是内心里却又很纠结,愿望和实践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这一种矛盾一再纠缠,就让我们的教学偏离了正常的状态和方向。而在这样的课堂情势中,学生劲头就不足。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敢于放开,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窃读记》,笔者就在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设计了一套方案。这一方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这一探究性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的默读展开的。初次默读,明确何为“窃读”。主要弄清楚两个问题:(1)说一说“窃”之本意,在此基础上体会“窃读”的意思;(2)课文以之为题,都写了什么?二次默读,知道作者童年时代是怎样窃读的。设计的问题是:(1)课文总共写了几次?前后之间“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你对文章的最后一句作何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第三次默读,明白为何去窃读。具体解决:(1)画出课文中有关心理描写的句子。组内交流为何会有这般心理;(2)画出文章中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一到两处即可。要说出最打动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设计,教师只是给学生以指向性的引导。三次默读,每次默读都用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问题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很好地解决。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活动。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尤其表现为课堂的学习活动多数情况下不是单一进行的。这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借助一定的载体和途径在他们彼此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之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而正是这种关系下的学习活动才是激情澎湃的。
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为了真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通过强化朗读来做到。在具体设计这一课的朗读教学时,在经过多次的纠结之后,笔者认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必须要有一定的方向性要求。确定了这样的目标,就要看怎样去实现这个目标的设计了。为此,笔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具体达到这一点:(1)感受浓浓的母爱以及作者的愧恨之情;(2)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这一句子的,从中自己有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学共处的机会和平台,这就能够让他们每一次的活动都有着一定的针对性,从课堂反应来看,他们是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心里秘密的。这样,就让他们在不断的分享当中情感得到了深入的领悟和体验。
综上所述,营造学生乐学的课堂氛围有着方方面面的要求。但是,具体实践中,我们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的,这里面有很多讲究。关键就要看我们站在什么点上去看并进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