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区新兴学校 辽宁盘锦 124219)
少教多学这一教育理念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圣贤的理论思想当中就有体现,而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迪学生,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是致力于此,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那么对于语文中的经典文化、重要内容-古代诗词鉴赏,我们如何真正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呢?
就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交给学生学习的方向与方法,做到“由鱼而渔”。对于教师而言,如何给予学生方向与方法,必然需要把握新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又必须钻研教材,明确编者的意图;理解古诗内容,及创作者在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和思想倾向;明确教学参考书的诠释者的意图,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自己的授课方向和授课内容,备好课、编辑好有效作业;然后据此制定导学案,发放到学生的手里,让他们根据我给予的方向和思路自学,找出自己自学中疑惑之处,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过程中交流心得解决迷惑,通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了课上老师讲课中需要把握的重点。据此,在课前教师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少教不是少投入,而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古代诗词的鉴赏还需要教者本身对古代诗词的占有量,热爱的情感,欣赏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凭借我们,登上更高的山峰。
其一,课前的导入语也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创新的想法,事先争得我的同意与建议,加以补充和完善,由小组代表到前面给大家精彩演示,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奖励,对孩子们的付出给予肯定。
其二,把作者介绍,背景简介,体裁了解等上课前交由学生介绍,然后出现不足由学生补充,只要教师愿意把这个机会给定范围留给学生,我想他们课下查阅的资料,一定会比我们预想的更精彩。你一言我一语将其补充完整,还能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其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将朗读的要求、方式、标准交给他们,让他们在诵读中去感悟,先练读然后齐读,最后采用小组汇报形式,由一个小组来展现他们的朗读,可以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其它组和老师给予评价和相关建议,有利于他们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及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其四,品析与鉴赏的思路和方法交给学生。例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赏析与鉴赏,我先给予学生思考的范围: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品析作者的感情。
2.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诗句内容入手,然后找出其表达方式,分析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在从诗文整体理解,由部分到整体去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许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我们老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从亲身体会、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提炼思维、提升能力。而且不同的理解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发出更自我的理解,也许不成熟也许不够正确,但我都会给予鼓励,因为我们都不是作者,只要是有可能的存在,我们都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可以和我们站在同一行列来探讨。学生敢“问”,表明他们的学习过程正逐渐发生着“质”的变化。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提问并从提问中发现闪光的东西。这样的过程要求我们的课堂预见性要更广泛,了解内容和出现的问题有个更明确的把握。
其五,对于古诗的学习还有就是学生从中的收获与体会,这里我们同行。我先对这首诗谈自己的看法,例如我可以引用我喜欢的诗词来诠释与这首诗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契合的地方,抛砖引玉,然后给予他们这样的过程,既表达自己的感想,又可展示自己对课外喜欢的古诗词的评价,感觉是以诗会友。例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引用了苏轼的《定风波》一次来谈自己的体会,也给予他们人生的箴言。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也像文中的作者一样,用什么心态来面对生活当中的低谷?也可选用你喜欢的诗词来诠释。
在课堂上我们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了很多其他的诗词,其他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在课上有意的点缀,老师的喜好和课堂的精彩之处都会被学生牢记,激起他们对此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在这样的时机,我们可以恰到好处的补上一句,我很喜欢苏轼的词和他的为人,然后告诉同学们今天的课外阅读作业可以自己选择,明天我们课前汇报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结果我就看到了一个学生从阅览室借阅过宋词,重点汇报的就是他对苏轼的了解及对他的词流露出来的喜欢。也许这样的阅读时间短,比较粗浅,但是阅读是循序渐进的,要求也会渐渐成熟,有了好的开始,我想会有更好的发展。
对于古代诗词的鉴赏是不要求学生写作的,但是我总是鼓励他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么美的文章,我们怎么可以这样轻易的让它消逝呢,因为动笔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至于写的作品如何我们不去考量。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我们教师教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他们会自学了,我们教师也就不用再教了。用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即:“使学习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使其闲暇,快乐及坚实地进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并且应该让学生自学的过程是充满喜欢的情感,又何畏忙碌与艰辛。对于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过程必然是积极主动的,这才是我认为的“少教多学”的实质所在,也让古代诗歌鉴赏在语文教学中闪现迷人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