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古歌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2018-02-25 09:09郭笑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望谟县古歌布依

郭笑天 杨 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布依族古歌属于民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叙事长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布依族人世代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依山傍水,酷爱歌唱。他们的先民把自己民族的历史、重要习俗、重大事件或英雄人物等编入歌中,用原生态的布依语创作出形式丰富、悦耳动听的布依族古歌,并世代传唱。[1]在布依族村寨里,每当遇到重大的节日、节庆活动,族人的婚丧嫁娶之事或“赶表”、“浪哨”的时候,人们定会通过吟唱古歌来表达感情,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艺术风采。

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布依族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聚居着众多布依族人,传承着丰富多彩的布依文化,所管辖的望谟县被贵州省布依学会授予为“中国布依古歌之都”的荣誉称号。通过田野调查统计,黔西南地区现存的布依族古歌主要有创世造物古歌、祭祀古歌、礼俗古歌和婚恋古歌四大类。在布依族人民中传唱的古歌主要讲述了天地的形成、记录民族历史和祖先的英雄事迹,此外还反映了民族的节日和婚恋习俗,讴歌男女间朴素、纯洁的爱情。[2]布依族古歌在音乐方面具有平缓、深沉的特点,唱法比较深远,调式单一,平稳。古歌不仅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想象奇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流露着布依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道德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此外还具有娱乐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等,因此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布依族古歌势必受到世人的保护,并世代传承。但目前有关布依族古歌的研究,如杨晓燕的《布依族古歌中的精神文化研究》、龙国静的《布依族神话与古歌研究》、苏君的《布依族创世古歌的研究》等,较多地从文化层面将古歌作为布依族史诗进行探讨,面对黔西南布依族古歌日渐失传的现状,对古歌保护和传承的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黔西南布依族古歌的保护

近年来,多彩贵州的经济、文化建设如火如荼,贵州地区的民族文化正频繁地亮相于国际舞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保护工作。黔西南州政府制定了《黔西南州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2007年,黔西南州承办了中国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开发的学术论坛,进一步体现了州政府积极保护布依族非物质文化的决心。

黔西南州已成立了州级和县级布依学会,在布依学会及政府、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望谟县《布依族古歌》成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谟县《布依族十二部古歌》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政策促成了布依学会的成立,布依学会的成立助推了布依族古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如此以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依族古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扩大,使得古歌的保护力度增强,深入人心。

黔西南州对布依古歌的保护不仅仅是政策层面,而是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一是以民宗局为代表的一系列学者,他们致力于对布依文化的采集、记录、整理和研究。黔西南州政协委员、望谟县民宗局副局长王玉贵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抢救传承民族文化,我决心干上一辈子”。他在工作内外,不断走访了数百个民族村落,与老百姓拉家常,记录当地民族语言、古籍、古歌、故事、民风民俗。望谟县布依文专家黄荣昌(原望谟县民宗局副局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用布依文记录布依《十二部歌》,并不断地整理和完善。二是积极举办与布依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布依古歌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仅2017年初至今,望谟县举办了2017年春节“民族团结进步杯”布依山歌比赛,进一步唱响“中国布依古歌之都”的品牌;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活动现场,呈现了100人的布依原生态多声部古歌《月亮歌》、《知了歌》的表演。

借鉴我国其它地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经验,黔西南州还注意从保护布依族古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开展工作。州政协提案委就收到《关于加大布依族传统村落保护和重建力度的建议》,积极组织开展对现有布依族民居的普查登记,防止布依村落的毁灭;政府要求在发展布依族旅游文化时,应避免过度经济化,尽力保护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景观,这样也就保护了布依古歌的原生态性,避免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的过度开发。

二、黔西南布依族古歌传承的困境

黔西南州高度重视对布依族文化的保护,这为布依族古歌的保护创造了优良的大环境,但对古歌单方面的关注力度仍需加强,一方面要保护现存的古歌,另一方面保证古歌在现代社会中能够被继续传承下去。保护与传承是相互制约的,只有保护了布依古歌的原生态性,才能达到传承的民族文化的目的,同时传承本身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手段。但就调查和研究现状来看,黔西南州布依古歌的传承仍面临较大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缺乏古歌传承的自觉性。村寨里会唱古歌的人年龄大多是40岁到60岁之间,40岁以下的人屈指可数,他们中间能够完全掌握古歌曲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些人往往是仅凭自己的兴趣跟着祖辈学唱几首古歌,以便娱乐之需,并未将古歌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勤学苦练、发扬光大。即使在布依族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地区,以师承关系学习古歌的谱系也是有限的。以望谟县为例,经调查统计,确有传承谱系的较为活跃的布依歌师分布在复兴镇(韦氏)、大观乡(岑氏)和新屯镇(鄂氏),他们也仅有三代、四代的传承关系,80年代出生的传承人也仅有两人,目前还未有下一代传承人。

二是布依族的语言文字产生较晚,不利于布依古歌的广泛传播。布依族在解放前没有统一的文字,这种有语言没文字的状况使得古歌的传承方式只能是口传心授,难以保证古歌的完整性,使得古歌的传唱仅局限在个别村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布依族地区逐渐统一了语言文字,黔西南州的望谟布依话被称为是中国布依族“普通话”,这就方便将布依古歌的内容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但布依族村寨里能够熟练使用布依语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没有书写能力,而能够书写的年轻人又较少或完全不懂布依语。此外,目前对布依语的研究较为薄弱,能够同时掌握布依语和普通话的人特别少,不利于有效地扩大布依古歌的传播范围和渠道。

三是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节奏,对布依古歌的传承造成巨大的压力。尽管黔西南州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布依族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现代化的冲击力是不可阻挡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方式已无法满足年轻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他们走出村寨,到其它城市打工谋生,每逢过年才回到家乡,平时对布依古歌根本是零接触,春节时听到族人吟唱古歌,也仅仅是作为娱乐。

四是外来文化的入侵冲击了布依古歌的传承。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带进布依村寨,这些新鲜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布依族人的喜爱,并逐渐成为文化的潮流。这些相较于原生态的布依古歌,更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期待,尤其是当前汉族文化同布依族文化大范围融合,布依族人较多地使用汉语交流,不能流利地说布依语的人,自然也难以吟唱古歌。

三、黔西南布依族古歌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从布依古歌的传承现状和困境来看,古歌的传承人普遍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古歌濒临失传。尽管我们从未间断、忽视对古歌的保护,但想要实现布依古歌的全方面保护与传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生态传承是布依族古歌保护与传承的根本之策

原生态传承主要包括传承文化的原生态、传承方式的原生态、传承氛围的原生态。

传承文化的原生态是指所传承的应是未受其他外来文化影响的布依族原生态古歌。针对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而被改编的现象,周吉曾指出:“‘原生态传承’,要以自然状态为前提,摒弃‘拔苗助长’式的人为干扰。”[3]布依古歌是布依族史前的文学现象,它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所反映的内容多是万物起源、民俗生活等,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和民族信仰,因此在传承的时候不能任意加入其他文化元素进行改编、创造,或是为了经济利益、发展旅游而过分注重古歌的舞台表演效果。

传承方式的原生态是指以口传心授为布依古歌传承的基本方式。古歌是布依族人在婚丧嫁娶、“赶表”、“浪哨”等节日节庆活动中,通过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的民俗文化,传承环境和传承人在这一传承方式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一方面在传统的节日节庆活动中,继续保留并增加古歌的传唱;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寻找民间的古歌传承人,尤其重视以家族为谱系的传承方式。如望谟县的《布依族十二部古歌》的传承人韦光芬就出身于山歌世家,她的祖父辈都是歌师,现在她的儿子罗宾成为韦家歌师的第四代传承人,这样的传承方式相对比较稳定,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古歌的精髓和演唱方法,更加方便培养新的传承人。

传承氛围的原生态是指增强布依族人的民族自豪感,让布依族人清楚明白古歌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民族文化的认同,人们才能认可并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避免本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中流失”。[4]在望谟县蔗香镇的一处布依寨子上,有位被大家称为百岁“山歌王”的老人杨奶按,现在唱起古歌来仍不逊色,音质原汁原味,这就基于老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因此,对布依古歌的传承应加强对布依文化的宣扬,让人们深入了解布依古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崇敬之感油然而生,从而积极主动地传承布依古歌。

(二)教育是布依族古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媒介

民族文化最自然、最根本的传承是在民间进行的,教育则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布依族古歌的保护与传承既要重视其原生态性,保证布依古歌的土生土长,还要通过教育手段扩大布依古歌的认知范围,实现布依古歌的可持续传承。[5]

一是布依古歌进课堂。布依族聚居的县、村小学和中学应积极把民族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教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做文章,根据培养方案,开设一系列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或将布依古歌融入音乐课程;另一方面就地取材,把当地有声望的民间艺人和古歌传承人请进课堂,让他们定期给学生上课。此外,讲授布依古歌的相关老师,可凭借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适宜课堂教学的有关布依古歌的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古歌的教学和传承。

二是成立布依古歌兴趣组。各学校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布依古歌兴趣组的日常事务,重点突出布依古歌的演唱,让学生全面了解古歌的曲调、内容,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布依古歌,自学后进行演唱,相互学习传唱,长时间积累后,还可将学生收集到的古歌编辑成册,并结合其它民族传统艺术进行编舞、配乐,排练成富有创新性的表演节目。

三是将布依古歌融入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我国提倡各地方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服务地方,黔西南州地区的本专科院校,应从专业知识方面协助布依族古歌的保护和传承。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意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分析布依语,音乐学专业可从曲调、演唱技巧等方面研究和赏析布依族古歌。黔西南州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从2015年开始招收民汉双语专业的学生,其中的布依族学生凭借自己会说布依语的优势,通过学习普通话、语言学知识,就可以进行布依语的翻译。

(三)多元化传播是布依族古歌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形态来实现,布依古歌作为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艺术形式,借助于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将有效促进古歌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通过文本翻译记录保存布依古歌的内容。在研究布依语的基础上,将布依语和汉语进行对照,帮助年轻人了解古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老师已积极筹备申报布依语成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的调研工作,在专业人士和民间文人的共同努力下,掌握布依语的语言体系,较大范围地挖掘和记录布依古歌,尽力将收集整理的布依古歌编辑成册并出版,降低古歌的流失风险。

其次通过视频录制生动形象地展示布依古歌的表演艺术。古歌作为一种音乐形式,除了记录其内容外,还需要对其演唱技巧和方法进行保护和传承,影音录像资料可以真实呈现布依古歌的动态表演性。文体广电局和电视台可以联合起来录制布依古歌演唱时的盛况,民族宗教委员会可以协助成立布依族艺术团,定期举办布依古歌对唱活动,并拍摄视频进行记录保存,布依古歌的研究者或爱好者可深入传承人中间,录下最原生态的古歌之音。这些录音、视频可以长久保存,方便他人学习传唱,在延长古歌传承寿命上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民间活动将布依古歌的传承落到实处。“三月三”、“六月六”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两天布依族人都会聚集到一起,身着民族服饰,举行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演唱布依古歌是必有的节目之一,借以表达内心的欢悦。自2006年以来,望谟县和贞丰县两地每年都举办一届布依古歌大赛并评选出“歌王”,2017年春节前夕,“山水贵客、天人合一——布依族原生态音乐展演”在上海徐汇区剧场举办,此类比赛和展演要长期坚持举办,有利于增强布依族人学习古歌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古歌的传承队伍。此外,借鉴册亨县成功申报规模最大的“竹鼓舞”、“转场舞”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例子,参照贵州省政协委员《对望谟县组织“布依古艺百技共演,布依古歌万人齐唱”打造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建议提案》,积极开展选曲、编排和演练工作,将布依古歌带进国际舞台,扩大布依古歌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黔西南州布依族古歌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乘着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以望谟县、贞丰县和册亨县为代表的布依族聚居区已采取了大量切实有效的手段来保护和传承布依古歌,但在信息互通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三县联合共同致力于古歌的保护和传承,从而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挖掘本地区的布依古歌文化,激发民众的保护古歌的自觉性,营造更加浓厚的传承氛围。

参考文献:

[1]黎汝标,黄义仁.布依族古歌[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何积全,陈立浩.布依族文学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3]周吉.新世纪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

[4]荆玲玲,赵琳.基于民族文化认同的苗族古歌保护与传承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0).

[5]黄德林.弘扬布依族古歌优秀传统文化因子[J].理论与当代,2014(3).

猜你喜欢
望谟县古歌布依
山水布依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田野里,丰收忙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布依少女
贵州省望谟县纳郎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
请到布依茶乡来
苗族古歌《仰阿莎》
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探讨
望谟县委离退局、老年大学到蔗香镇新寨村张贴帮扶公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