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萨尔图区月亮湾小学 李立艳
为了使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以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怎样利用数学教材教会学生自主看书学习。
概念往往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在教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书,注意教材上分析、归纳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具体材料是结论的根据,结论是从具体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不仔细阅读具体材料,就弄不懂结论的来龙去脉。只背结论不懂原由是不会把知识真正学到手的,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不当的。
例如,引入分数概念时,笔者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有: ① 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怎样分?分几份?取几份? ② 几个物体怎样分?分几份?取几份? ③ 什么叫分数?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学生很快就了解了分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剖析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明白分数的表述过程,解决了分的对象、分的方法和分的结果。这个关键性问题搞清楚了,分数意义也就真正理解了。只有这样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知识信息,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看书学习,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得新知。
法则教材,往往是在例题的竖式旁边用小字加注或在方框里说明算理。而对法则教材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注意看竖式旁边的旁注或方框里的说明。例如,在讲授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时,教材先用一般除法法则计算,让学生应用一般法则完成之后,再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完成右边的竖式。竖式旁就有这样的注释,“余数为什么是100而不是1?”,由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看书习惯,学生在预习时都很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课堂讨论时就很激烈,笔者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给予方向性引导和必要的纠正。
经过讨论,学生不但把余数末尾“1”的道理弄懂了,并理解了注释问题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比较、答疑,不但明白了两种算法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而且激发了勇于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想什么和怎么想或往哪里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样围绕着旁注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对应用题的教材教学,要引导学生注意看题目下面讲述的解题思路。例如,我要学生完成例题下面“做一做”的练习题题目:“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用20天,乙队单独做要用30天。如果两队合做,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做完?”学生很快地列出了第一问算式:“1/20+1/30”,第二问算式:“1÷(1/20+1/30)”,然后笔者发问“1/20表示什么?”“1/30表示什么?”学生都说不出其中的含义,这时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例题的分析思路,然后再让学生说明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很快学生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以下三个重要环节:第一,要从根本上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为数学的重要目标,并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第二,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提供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年段学生,按照从扶到放,逐步培养学生看书学习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第三,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具备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掌握认真看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技能后,学生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就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逐步做到无师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