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谚语的隐喻及其文化内涵

2018-02-25 07:11饶卫忠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客家人谚语隐喻

饶卫忠

(福建商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0)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代代相传,反映先人的智慧和生产生活。客家谚语是客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料。客家谚语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研究客家谚语对客家文化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有关谚语的研究很多,但对客家谚语的研究不多。通过输入“客家谚语”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能够检索到有关客家谚语的文章主要涉及客家人家的意识[1]、家庭观[2]和家庭教育[3]、农业 文化心 理[4]、客家传统[5]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客家谚语的隐喻研究文章则未见。本文选取邓培青先生于2010年出版的《客家谚语选编》的部分谚语,并结合笔者自身客家生活经历和经验,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客家谚语的隐喻表达,以及客家谚语隐喻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同时揭示客家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二、隐喻与概念隐喻

现代语言学认为,认知与语言密不可分。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通过对事物及其关系的信息加工来理解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本身是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一方面,认知可以感知客观事物,形成表象、意象、概念和范畴,同时可以分析、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概念系统本身以隐喻为基础[6]3。隐喻并非像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言语现象、一种词与词之间的转换;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是语境之间的协调。思想是隐喻性的,它依靠对比而进行,语言中的隐喻是从思想中派生而来的[7]。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支配着思想,关乎思维能力,建构人们的感知和人与人的关系。概念隐喻从认知的角度考察隐喻,研究人类的认知规律,构建起全新的概念世界,同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和客观世界。隐喻的系统性使我们能够通过彼概念来理解此概念的一方面,但这一系统性也必然会隐藏此概念的其他方面[6]10。因此,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受语境的制约,并依靠对比而进行。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 程[8]。

三、客家谚语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客家谚语种类繁多,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财富。客家谚语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精练质朴、内涵丰富、便于记忆,广为人们传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彰显出客家文化特有的魅力。下面从人生哲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客家谚语的隐喻及其文化内涵。

(一)客家谚语中的人生哲理隐喻和文化内涵

例 1.食唔穷,着唔穷,唔晓打算一世穷[9]3。

此例句中的“唔”是“不”的意思。该谚语从字面意义不难推断其隐含意义。就是说,一日三餐、日常穿着都不用花很多钱,而不懂计划就会一辈子受穷。该谚语是客家人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用语简单,却告诉人们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计划周全持家,这样日子才能越过越好。这也反映了客家人勤俭节约、持家有方的传统美德,起着很好的劝诫作用。

例 2.今朝虽是含泥燕,他日定是枝上凤[9]24。

该谚语中,“含泥燕”又称“泥燕”,是指“衔泥的燕子”。燕子衔泥筑窝,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也是播种季节的到来。“含泥燕”意指辛勤的劳动者。“枝上凤”是指“树上的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凤凰”古指身份高贵的人,现指非常优秀的人。该谚语意指付出勤劳终能成功,与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客家人直面现实、胸怀理想的可贵品质,告知人们,即使出身低微,经过不懈的努力,也一定能有所作为,改变命运。这对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有很强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例 3.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9]24。

佛本身不存在“争”,该谚语赋予“佛”身具有人的特征。该谚语借助“佛”来表达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意指人在现实生活中要争气,要努力。一个人有了骨气,才有原则和刚性,才能有尊严,这体现了客家人自我激励、奋斗向上的精神。

(二)客家谚语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生命延续的环境。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也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人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人类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世界,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客家人也积累了许多生活和生产经验,总结出许多人与自然相关的农耕、气象谚语。

例 4.懵懵懂懂,惊蛰好浸种[9]33。

该谚语中,“懵懵懂懂”指的是“不明事理(这里指不懂得播种季节)”,“浸种”是指“把稻谷种子放入有水的容器进行催芽的过程”。这个谚语告诉人们,即使不懂得播种季节,到惊蛰时也应该进行稻谷催芽。

例 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9]33。

此例句中的“点”,是“播种”的意思。该谚语指出,在清明前后应该种瓜种豆。这是客家人通过观察农作物生长规律后总结出的生产经验,据此可以获得最好的收成,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例4、例5这两则谚语告诉人们,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季节性和生长规律。农耕生产要根据季节更迭变化做符合节气的农事。特别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只有遵循植物的生长周期和规律,才能获得好的收成。

例 6.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9]33。

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观察天象,总结出气象规律:春天早晨有雾,就可能会下雨;夏天早晨有雾,天气会很炎热;秋天早晨有雾,天气就会比较凉爽;冬天早晨有雾,就有可能会有雪。这些都是客家人农耕文化的表达,也是客家人长期农事活动的经验总结。认清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为人们耕种和出行带来便利。之所以有这样的经验与总结,源于客家祖先从中原南迁至闽赣粤交界处,主要聚居生活在艰险丛生的自然环境中。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他们根据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适者方能生存。这启示我们,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但可以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客家谚语中的人与人关系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例7.父慈子孝家和丹,贤妻良母化气膏。兄宽弟忍消毒丸,妯娌和睦顺气散[9]29。

该谚语中,“丹”“膏”“丸”和“散”为中药的四种剂型。“丹”指金石药炼制的成药;“膏”指外敷的膏药,也指内服煎熬成黏稠的成药;“丸”指圆粒状的药丸;“散”指研末的药粉。该谚语以隐喻手法劝诫人们,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慈祥,子女要孝顺;为妻要贤惠,为母要善良;为人兄者宽容其弟,为人弟者能忍其兄;妯娌之间互敬互爱,彼此谦和。只有这样,方能保持家庭和睦,亲情融洽,家庭生活才能美满。

例 8.上梁唔正下梁歪[9]33。

该谚语原意指,在过去,建土木结构房屋,通常有梁和柱。柱为直立、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梁是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一旦上梁未放正,就会影响整个房屋结构,下梁自然也不正。后来上梁喻指上级或长辈,下梁喻指下级或晚辈。整个谚语意指起主心骨作用的人(领导或长辈)行为不正,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行事,其余的人(下属或晚辈)就会效仿。该谚语告诉人们,不论做领导还是长辈,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体现榜样的力量。要求他人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他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因为人与人在同一群体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该谚语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特别是劝诫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经常自省与自警。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方可取信于他人,带动他人做好工作。

例 9.有借有还千百转,有借冇还一把交关[9]16。

该例句中的“冇”是“没有”的意思,“一把交关”意指“一次交往”。

在过去生活艰苦的时代,客家人有互相借用东西的习惯。如,有人粮食不足之时,就会向粮食有余的邻里乡亲借粮食,待收获后还清。该谚语警示,借人东西要还,这样就能经常借;借人东西不还,人家就会与你断绝交往。该谚语是客家人在交往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告诉人们要讲诚信,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正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要求相吻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客家谚语是客家语言与其生产、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具有隐喻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对客家谚语隐喻的理解,要注意谚语文本所处的语境,因为 “语境不仅对隐喻意义的推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语境所提供的信息量对隐喻的理解过程也能产生影响 ”[8]。本文从客家谚语中的人生哲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客家谚语的隐喻和文化内涵。客家谚语的隐喻不仅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客家文化的认知特点,更体现了客家人的思想智慧。

猜你喜欢
客家人谚语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说说谚语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谚语趣画(一)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