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丽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上塘镇峙口中学,浙江 温州)
数学课本中不仅包含一些抽象的数学符号,如百分数、圆周率、加减乘除等;还包含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学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思想。对于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其本质,还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从生动形象的图景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就以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图形的轴对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数学概念并没有与其他数学知识割裂开来,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孕育概念的母体,同时,概念也服务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图景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再利用这些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让学生在课下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然后我让学生对折并仔细观察折叠后的情况,在动手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每个图形折叠后的特点,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分析,最后总结出折叠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此时,我便引出了“图形的轴对称”这一课题。然后,我让各个小组以刚才的折叠、观察、发现、演示为基础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不仅能使他们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抽象素养。
逻辑推理不仅是数学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是学生在学习中频繁使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只有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他们才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做到精通一道,贯析一片,才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他们运用推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还能使他们的智慧之光更加明亮。
比如,在开展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我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设计为教学重点与难点。因为这一法则的推导涉及许多逻辑推理思维,而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各种思维依旧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于推导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他们还有些力不从心。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我就做了以下设计: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这一新颖的教学设备展示一些典型的数学例子,并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总结出这些例子运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于是,有的学生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在本子上算一算;有的学生一边在教材中找结论,一边回忆以前的旧知识。接下来,我问学生:“你们谁愿意说一说自己对这个式子的想法?”有的学生说:“这里面涉及乘法的结合律。”有的学生说:“这个式子还包含了乘方的知识。”“你们说得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里面的乘方知识吧。”再次,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得出:10的立方乘以10的平方等于10的五次方。而五次方就是三次方加上二次方。
由此可见,不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批改作业中,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某种程度来看,运算能力就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学定理变得通俗易懂。在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数学概念(如二次函数)、数学公式(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数学法则(二次函数的性质)为依据,并利用一些相关的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思想把复杂的数学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数学式子,这不仅使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还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这一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向导,让他们学会利用数学法则去探究一条正确平坦的运算路子。在探究的过程中,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运算中所体现出来的严谨、认真、探索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之美、整齐之美、和谐之美。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把一些本应做对的计算题目仍旧做错。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就学生而言,他们有时候审题不清,或是粗心马虎,或是对运算公式掌握得不熟练,或是没有真正地理解题意;就题目本身而言,有的运算题目含有很多陷阱,涉及较多的运算法则。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这使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以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从数学法则、公式的推导、分析、掌握、运用抓起,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还要利用数学公式的推导以及练习题中的“错误”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巧借计算题目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有利于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