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东营 257200)
智能是多元的,某一方面的凸显是其所处环境的条件反应,而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在授课中是很难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氛围的。我们能做的不是让每一个学生去适应教师特定的环境,而是应该去创造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氛围。
而现实情景则是:在从过去突出成绩的应试教育向现在拼命追逐的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在不经意间侧重在了课堂形式的拼凑上,而忽视了“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的主导思想。教师不能去强迫他们成为成绩优秀的“天才”,而是去分析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并深入地发展它,继而成为自身的特点,那么这个孩子在社会不断翻滚的浪潮中有了得以应手的能力。
1.一刀切的学习方式已不适应每一个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随着地区间人文因素的不断融合,从本市生源到外省市生源;从农村孩子到城镇居民,从走读生到寄宿生,学生除了先天条件有较大的差异以外,还伴随着认知、学习、性格特点、情绪、情感等各方面能力的差距。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深度、难度、顺序、进度和学习结果评价等方面体现差异性,并实行分层次、个别化教学,仍然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教与学,形成学习先天条件好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先天条件差和能力低的学生“吃不了”的局面,不少学生的多种智能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个体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这不仅使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成功的体验,特长难以被发现,学而有乐、学而有为的自信心难以树立,而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很大浪费。
2.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阻碍了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受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不少教师已形成一种思维定思,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具有相同的先备智能,课堂内容的设定只依据教材,很少考虑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来提高教学质量。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定“教”,学生仿“学”。教师潜移默化里总是害怕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恨不得捣碎嚼烂喂在学生嘴里。
不少有潜在智能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压力和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机会发挥,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习惯于“坐而受道”、“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差,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极为不利。
3.呆板、枯燥的学习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超出校门本是最佳的社会教育方式,却在现实中变得几乎不可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校各课程学习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又或者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甚至上当受骗带来麻烦等因素,而把学生整天关在封闭的校园里进行机械、单调的文化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缺乏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过程中,学会生存于这个社会所必须的、最常用、最实际的知识,培养最基本、最实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常常使我们的教学产生这样的结果: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却因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活、不了解社会,从而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社会知识来适应社会,而不被社会所接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1.多元化智能学习应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生造的。如我校各班组织的“手抄报”活动,把学习任务的着眼点放在“做”上,以读一本书、画一幅图、制作一张读书小报、写一篇小文章等为任务,按完成任务所需的次序介绍有关的思路和方法,只有真实,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任务,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探求的欲望。
2.多数的教育观点认为,系统方法是系统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的整体联系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三大领域之间多元化智能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前者为后者之基础,后者为前者之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3.多元化智能学习任务不但要涵盖知识技能,还要体现完成任务的方式多种多样和最后学习产品的多姿多彩的。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多元化智能学习应该体现其开放性:研究领域既有学科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又有家庭教育多个领域;组织形式既有集体学习,又有分组合作和个别化辅导;学习场所既有校内,又有校外和家庭;学习方式既有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式学习,又有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为主的研讨式、探究式学习和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背景和不同智力的个别特需式学习、家校同步式学习;学习成果评价既有以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的书面形式,又有以成果展示和力展现为主的作品、实物、活动等形式。
总之,无论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等多元性领域的研究;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背景和不同智力多元性对象的研究;不同系列、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多元性内容的研究;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培养多元性方法的研究,还是在引导学生完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一系列“任务”的实践体验过程中,形成学生自己的思考方式与学习方式,从而获取分析梳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所学处理事情的能力,在让学生感受获得感的同时,激起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并按其所需、尽其所能,在参与、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潜能,从而为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学习效率提高,学科知识灵活应用,综合能力培养,最终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