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贠张逸夫小学 陕西渭南 714000)
课堂属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眉飞色舞,部分学生却是昏昏欲睡。那么,面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缺乏兴趣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办法呢?以下是自己的几点学习与实践体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尊重学生,调整好情绪和教学思路,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良好的状态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整节课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形成和谐的情感氛围。如果开场做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宛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引导比较归纳,去发现一般情况下,一人一年过一次生日的规律。然后提出:“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此时,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会带着疑问去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教学中,教师若能针对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目标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或者组织学生参与操作,参与游戏,学生就能围绕学习目标,自觉进入情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我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
“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
“喜欢。”
“今天老师请大家看一场蚂蚁比赛,同学们仔细看之后汇报结果。”
课件展示,两只蚂蚁分别代表红对和黑队,通过观看蚂蚁比赛时所跑的路线,从而引出什么是周长,充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情境中。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首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看到的数学信息进行提问题,然后再动手分一分(注意要平均分,学生先动手分一分,课件展示分的过程),看是否分的结果和提的问题一致,最后进行列式计算。
语言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辅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满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还可以用严肃的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既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还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这种直观教学,符合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够化投抽象为形象,增大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手段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例如在教学《线段 射线 直线》时,我将抽象静态的数学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先展示线段的两个端点,接着将两个端点用直线进行连接就构成线段,(课件出示概念)接着在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又将射线引申出来,之后,将线段从两端延长,同时学生根据射线的认识发现直线是向两端无限延长的,从课件的展示过程中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再加以练习,可将三个不同概念能熟练区分开并牢记心中,在整个课堂中用时少,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总之,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运行机制,是完全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实践中主动积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渠道,才能使教师教得更加轻松,学生学得更加愉快,师生得以良性互动,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教学效果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