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8-02-25 04:39:28张青青王丽君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状况子女大学生

张青青 王丽君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离不开父母的教育,离不开与父母的沟通。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影响深远持久,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长久性以及渗透性。亲子之间有效沟通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帮助孩子解决身心方面的困惑,促进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1]亲子沟通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内容。通过沟通,大学生与父母可以增进感情,父母也能真正了解子女的需要与烦恼,进而帮助子女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难题。大学生在外求学大多是远离父母的,一般寒暑假才回家。很多大学生能和同学无话不谈,但是与父母却没有太多共同话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相比以前较少,父母对子女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缺乏全面整体的了解,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联系状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研究重点探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了解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这是改善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现实基础[2];其二,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3],以上两类研究相比来讲,第一类研究属于现象调查,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操作基础。以往学者的研究只是关注在校期间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而对于放假期间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没有探讨,本次研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放假在家时与父母的沟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天津商业大学中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115名,采用《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发放1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男生34人(34%),女生66人(66%),大一20人(20%),大二24(24%),大三34(34%),大四22人(22%);来自城市的学生(38%),来自农村的学生(62%);父母的文化水平:从没上过学(8%),小学 (19%),初中(30%),高中(28%),大学及以上(15%)。

二、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现状与特点

本次调查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在校期间,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比如,与父母沟通的频率、方式、原因、内容等);放假在家时,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比如,在家与谁交流更多、交流的主要内容、与父母是否会产生分歧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等);大学生理想中与父母的沟通状况。

(一)在校期间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

在校期间,大学生联系父母的频率很高,意愿较强烈。大部分大学生在校住宿,一般寒暑假才回家,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随着社会智能化的发展,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式也出现多样化。调查发现,在校期间,17%的大学生会每天联系父母,44%的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在一周三次以上,只有9%的大学生没什么事基本不联系父母;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女生联系父母的频率高于男生,67%的女生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在一周三次以上,而只有13%的男生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在一周三次以上;而且,大一学生联系父母的频率最高,47%的大一学生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在一周三次以上,16%的大二学生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在一周三次以上,17%的大三学生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在一周三次以上,23%的大四学生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在一周三次以上。大学生在与父母联系谁主动的问题上,44%的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40%的学生表示双方主动性差不多,而只有16%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会主动。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与父母缺少沟通或缺乏沟通的主动性[4],现在看来,大学生与父母沟通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趋势,大学生有主动联系父母的意愿和需求。在沟通的方式上,40%的大学生通过发短信或者与父母QQ、微信聊天取得联系,31%的大学生通过视频电话与父母沟通,29%的学生通过打电话与父母沟通;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与父母联系的时长在10分钟到30分钟之间,并且22%的同学与父母联系在30分钟以上。由此可见,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提供了便利。

在校期间,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内容和质量都不高。在校期间,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子女在校的食宿生活费以及家里近况等内容,父母容易忽视子女情感和心理的需求,子女对父母往往是报喜不报忧。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和内容是不同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66%的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是习惯性聊天,与父母分享在校的生活和学习的快乐,26%的学生是因为生活费和想念家人与父母联系,而只有8%的学生因为烦恼与父母联系,同时60%的学生与父母交流最多的是食宿生活费以及家里近况,20%的学生与父母交流学习方面的内容,而只有6%的学生与父母交流情感和心理。进一步分析发现,23%的女生会与父母交流情感和心理,仅有5%的男生会与父母交流情感和心理。而且77%的大学生不会主动与父母谈及个人烦恼。可见,大学生懂得与父母分享生活学习的快乐,而父母容易忽视子女在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在校期间,当大学生遇到困难会向谁求助时,选朋友的占42%,靠自己应对的占35%,选父母的占12%,选老师的占11%,而且67%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缺乏了解,仅有8%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很了解自己在校的状况。

(二)放假在家时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

放假在家时,部分大学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有的研究者曾经分析指出,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算成人了,自己的任务算是已经完成,完全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学校,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压力无心或无力陪伴子女[5]。我们的调查发现,70%的父母在工作或空闲之余都能陪伴子女,但也有30%的父母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不在身边。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放假在家时,来自城市地区的大学生父母陪伴子女的数量多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父母,父母在工作或空闲之余都能陪伴子女的问题上,城市地区的大学生父母占到66%,而农村只占到30%。放假在家时,大学生与母亲沟通的时间多于父亲,67%的大学生会选择与母亲沟通,而只有10%的大学生会选择与父亲沟通。可见,大部分家长在放假期间还是很珍惜与子女呆在一起的时间,有助于双方良好的沟通,但也有部分家长由于外出打工等原因缺乏对子女的陪伴,从而不利于双方沟通,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与父亲的沟通与交流。

放假在家时,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的内容侧重物质内容而忽视子女的精神需求。调查显示,放假期间,大部分父母与子女聊家常,聊子女的衣食住行,仅有7%的父母在放假期间主动与子女谈心。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文化水平高的父母会较多关注子女的精神需求,在主动与子女谈心的问题上,父母的文化水平在大学及以上的占67%,父母的文化水平是从没上过学的仅占7%。而且仅有16%的父母会主动询问子女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的困难。已有的研究也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不注意树立子女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而只是采用物质来奖励子女,结果使子女养成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习惯,精神世界出现空虚[6]。

放假在家时,很多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都出现过分歧的状况,而且解决分歧的方式不理智。调查显示,放假在家时,90%的大学生与父母沟通出现过意见不合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与父母意见不合主要集中在未来志向的选择、衣着打扮、与异性朋友的交往等方面。发生分歧后,采取何种方式解决时,45%的学生选择克制情绪,敷衍父母事后率性行事,11%的大学生与父母冷战,11%的大学生与父母大吵一架,33%的大学生会平静情绪,认真听取意见。由此可见,敷衍父母事后率性行事或与父母冷战以及与父母大吵一架,这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本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只是在逃避分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不畅,会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在与父母沟通不畅的原因问题上,30%的学生认为是价值观差异,没有共同话题,16%的学生认为各抒己见,不能理解对方,16%的学生认为沟通互动少,10%的学生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9%的学生认为父母过于专制,对自己要求过高。由此可见,造成双方沟通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双方价值观的差异。

(三)大部分大学生希望与父母多沟通,和父母成为朋友

我们的调查发现,79%的大学生希望与父母经常联系,遇到苦与乐可互相倾诉,把父母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14%的大学生认为与父母没必要联系过多,我们都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而且,大学生希望与父母多沟通自己的未来志向、生活烦恼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在大学生希望父母多关心自己哪些方面的内容上,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生活烦恼、未来志向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由此可见,子女和父母还是可以互相关心的,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希望与父母分享生活中的苦与乐,与父母成为知心朋友。

三、对策与建议

(一)在校期间要注意丰富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内容,提高沟通的质量

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包括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和父母坦诚相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而且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求助时,我们完全可以咨询父母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父母要多渠道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父母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渠道与子女及时沟通。现在大学生都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父母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借助网络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样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及时指导,比如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怎样调整心态以及怎样面对学习难题等话题。父母还可以与高校辅导员多联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可以反馈子女面临的难题。此外,父母还可以关注子女所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学校和父母形成一种合力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常到学校来看望学生,特别是应该抓住节假日与子女见面的机会,经常谈心,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是具有延续性的。

(二)放假在家时父母要加强对子女的陪伴,与子女进行深入的沟通

首先,放假在家当子女与父母发生分歧时,子女要学会换位思考,明白父母比我们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父母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父母与我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父母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完全可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见解。

其次,放假在家时,父母要多陪伴子女,重视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关心子女的精神需求。大学生一般寒暑假才回家,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很少,父母要珍惜与子女在一起的时光,挤出更多的时间,走进孩子的世界,实实在在地陪伴他们,多与子女谈心,这样子女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情以及家庭的温馨与呵护,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父亲不能因为忙于工作而对子女不管不问,父亲可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孩子沟通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让子女养成努力拼搏奋斗的优秀品格。当与子女发生分歧时,父母要学会倾听子女的心声,清楚地了解子女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此之上,父母再去判断是非,只有这样,子女才会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才会将自己真实的情况与困惑告诉父母。

总之,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和谐相处。沟通是相互的,需要大学生与父母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学会理解尊重父母,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父母也要转变旧的传统观念,紧随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子女的陪伴,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全面真正地了解子女的心理,父母及时有效地了解子女可以给子女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帮助子女顺利地完成学业,子女也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波折。

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重视大学生与父母沟通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交往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而亲子间有效沟通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生活及学习上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生理、社交、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运用正确的三观指导实践进而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近年来,国家也特别重视家教家风建设,重视大学生前途命运的发展,青年一代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亲子沟通正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获取的重要部分。

猜你喜欢
状况子女大学生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中国外汇(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3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