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英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栗源镇陈光小学 湖南郴州 424224)
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及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学校撤点并校、寄宿生大量增多的情况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在“集中生源,解决学生上学距离远”、“优化管理,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笔者身为一线农村教师,在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能深刻地感受到寄宿制学生与走读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从三年级开始接受住宿生,三到六年级学生住宿的人数所占比例达到了48%。为了了解这些住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本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100名住宿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所采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了解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进一步制定该群体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现实依据。
量表调查结果显示,100名寄宿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5.6%,100名走读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6%。可见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足以引起全社会对该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维度是社会适应困难,其次是学习障碍、性格缺陷、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将社会适应分为人际适应和挫折应激两个维度。通过对寄宿学校老师的访谈了解到,寄宿生的人际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同伴关系的适应问题。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而言,远离父母,需要自己独自面对集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之教师不能给予其足够的关注。这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寄宿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帮助,情感上相互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他们的孤独焦虑情绪。
学习障碍是学生在阅读、计算或绘画等单一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其他能力均正常。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得分较高的选项有“不能按时交作业或者作业质量差”、“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学习就心烦意乱”。通过与老师交流了解到,这是由于许多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没有打好基础,尤其是拼音学习部分和计算,一开始就不知道怎么学习,不懂的题目又不敢问老师,父母又没有及时辅导,所以总是跟不上。
现状调查所使用的量表中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胆怯、自卑和嫉妒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分析理论指出,6岁至11岁属于勤奋感对自卑感时期,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中完成工作的乐趣”。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勤奋感战胜自卑感,小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但是调查学校的教师均身兼数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其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暇按照每个寄宿生的情况实施教学,这必然会使部分学生的勤奋感受挫,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通过量表调查了解到,农村小学寄宿生的情绪障碍主要有焦虑和抑郁。现有寄宿生群体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已经指出“寄宿是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寄宿生长期与父母分离,即使是周末也未必见得到父母,因为好多寄宿制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长期与家人的交流比较少,周末往往也是与爷爷奶奶一起,能出去交流散心的机会也很少。再加上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寄宿生教育的有关经验,往往不能给予寄宿生正确的引导,致使他们出现一些情绪问题。
量表调查显示,在行为障碍分量表中寄宿生得分较高的选项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有头无尾、“上课时小动作多,干扰多”和“做作业时边做边玩”,这是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基于这一调查结果,笔者自行设计一些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干预方案,对心理健康低于正常水平的寄宿生进行干预,考虑到小学生最喜欢游戏活动,时间比较充裕,从众心理也比较强,最容易在团体中得到理解、支持和信任,同时,农村小学缺乏单独心理辅导的条件,所以笔者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为了更有效地了解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笔者对参加了团体活动的寄宿制学生进行回访,以“我觉得在团体中最大的收获是……”的提问,来了解团体效果。内容整理如下
“喜欢活动中的游戏、学习了怎么与同学们相处”
“学习怎么去了解别人,怎么解决问题大家要团结友爱”
“辅导活动解除了我的烦恼”
“活动课让我很高兴,学到要团结”
同时,也对寄宿生的部分老师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现在xx很少打架惹事,也肯听老师的话,女生不排斥他了,男生有更多人愿意跟他一起玩了……”
“还有xx以前动不动就哭,哭声很大,让人觉得讨厌,没有学生会和他做朋友,现在他会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讨人厌了。”
由此可见,适当的团体辅导对寄宿生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寄宿制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光凭某个老师一两次团体心理辅导是不够的,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共同对寄宿制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