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靖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2)
自国家推行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侧重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课堂中来。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小学语文课标也对第二学段(3~4年级)设定了具体目标,其中在阅读部分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在综合学习部分指出,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四课——《春联》,教师为云南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对象为云南大学附属小学四(二)班全体学生。
课程进行到后半部分,教师的侧重点在于通过让学生不停反复读文中出现的对联,从而让学生感受对联中存在的特点及丰富的“哲理”。最开始老师请了四位同学来读对联,并对四位同学的朗读进行了点评,“读起来抑扬顿挫”、“读出了对联的声律”、“带给人以美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声律”是春联的特点之一。
随后老师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小组读春联老师:“我们两列为一组,分为三个小组,共有四副春联,每个小组读一副,剩下的一副由某位同学来读,小组间进行比赛,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声音最高、读得最有感情,大家说好不好?”学生们:“好!”然后老师拿起课本,说:“那接下来我们进行比赛,大家都直起腰来,拿出最好的状态。预备,起!”第一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第二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第三组:“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某同学:“梅开春烂漫,竹爆岁平安。”读罢,老师说道:“大家读得真好,春联的停顿、对仗都读得很好,都很有激情,读起来抑扬顿挫,声音高亢。所以,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分数都是100分!”
(1)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整节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训练的多次重复,通过个人读、同桌读,到最后小组一起读。旨在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感悟对联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及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这样的方式比教师直接给学生讲授本节课重难点的效果要更好,并且学生都参与其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通过不停的朗读对联,也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好的迎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小组间比赛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体生来就有的好强心会让他们想要成为第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小组内所有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会因为有竞争而不断进步,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竞争而充满活力。而竞争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合作,任何竞争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合作就没有竞争力。老师通过比赛的方式在不经意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非结果。若严格按照小组朗读的声律、节奏等进行评价,则肯定会有读得好的小组和不太完美的小组。老师这样评价确实会鼓励一部分学生,但与此同时也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信心,以致在往后的课堂上这部分学生会不再像这堂课一样积极参与进课堂来,从而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师最后给出所有小组都是100分的评价,更多的是看到了学生们在朗读时的情绪高涨、全身心参与进来的状态,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鼓励作用。
在小组朗读对联比赛后,老师给出了每个组都100分的评价,但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学生的个体存在多样性等特点,有些学生可能会又“他们组没有我们组读得好,怎么也能得100分呢”这样的想法,从而觉得老师给分不公平,“既然这样的话我以后也不要好好读了,反正都能得满分”,从而也可能影响这些同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做到了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但是如果能在给分后再给出为什么全部满分的理由,笔者认为会更完善一些。比如教师补充每个组都有每个组好的地方,所以才给出全部满分的结果,“老师觉得大家都读得很棒,第一组同学咬字清楚,普通话真标准;第二组同学声音高亢,很吸引老师;第三组同学读对联时抑扬顿挫,饱含情感,老师眼前仿佛已经出现在大家在家门口贴对联的画面了。每个小组都有每个小组的特色,难分伯仲,老师给每个组都是100分,大家觉得好不好”。这样一来,既鼓舞了所有学生,也回答了部分学生心里的疑惑,会使得这一环节更完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