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正军
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这些都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将地理学习“动”起来学提出要求。
虽然课程标准对地理实践力有明确的培养要求,但当下的地理课内学习,受课时较少而学习内容量大的限制,一直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薄弱环节。课内学习往往更多的局限于纸上谈兵式的对书本文本内容的学习,学生因无实践机会而导致学习只能处于浅层次的认知。本案例中的“中国的地形”一节即是如此。课本内容主要有“我国地形多山地,山脉为骨架” 、 “地形复杂多样(主要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等图文资料。由于课本知识内容是平面的、直线的,而真实地形是立体的,平面化的教材不利于现在这些缺少生活体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何弥补学生实践力的缺失,让学生立体的形成对地形的真正认识,成为老师教学改革思考的问题。结合我们地理组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制作中国地形模型,就是促进实践力提升和深度学习的非常好的办法。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性质之一,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中含有丰富的实践的学习性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落实。尤其是随着规范化学校的建设,每个学校都配备了优良现代化的史地教室,有的学校甚至还有气象园地等,这都为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教师拓宽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便利。
以上就是我们开展“动”中学地理的思考与初衷。
“动”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包括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说、动腿走。
“动”中学是指学生在课内“学”的基础上,在课外利用必要的材料对所学知识通过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动手)创作的过程,将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和再现,实现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深化,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以八年级“中国地形图”模型的制作为例,我们的“动”中学地理是这样进行的。
学生通过课内学习,首先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交织、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和不同地形区特点有了较为整体和清晰的认识,以便能较为科学地做出中国地形的模型图。
根据绘制需求,准备如下的材料:废旧米粒(或废纸浆)、餐巾纸、各种颜料、排笔、大板纸、铅笔等。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四至六人一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可以发挥合作精神,同学们们之间互帮互学,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生们之间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究兴趣;合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发展、互相促进、不断成长的过程。
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是多彩课程实施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多彩课程与地理学科教材融合的过程,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学生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知识运用的过程,更是多彩课程的魅力所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教师讲解制作要点。主要是老师先和学生一起对照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回顾我国地形的特点,向学生讲解如何准确体现特点的模型图制作的步骤和要求,使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中国地形的映像。
第二,学生合作制作。主要是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这是本课程的亮点,是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过程,也是课程升华的阶段,大致要经历4个步骤。第一步:制作设计模板底图;第二步: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图;第三步:给立体地形模型图着色;第四步:作品修饰完善。
第三,作品展示评价。制作模型不是根本目的,模型制作得科学准确才是目的之一,而评价就是考量学生对知识学习与理解的很好手段。每次模型图制作结束后,我们都要安排作品的展示评价,由每个小组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之后其他小组对作品进行评价。我们的评价主要是从科学性、完整性以及美观等方面进行。小组评价结束后,老师再对每个小组的模型进行较为专业的评价,以纠正学生在评价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高一层次的引领。
第四,进行反思交流。本阶段由各个小组对制作过程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交流;制作过程的最大收获及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是交流重点,最后完成书面报告。
1.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显著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书本文本知识的浅层次学习了,对学习的深度、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学生深知,要制作科学的地图模型,首先必须对知识有准确的认知和充分的理解;而做模型的过程中能否准确呈现,又是对知识认知的考验和应用。久而久之,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的学习理解力显著增强。
2.走向合作的深度学习真实的发生。模型的制作不是一个人单独能够完成的,无论材料的准备、底图的制作、立体图的制作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学生制作模型过程中,还会碰到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讨论、质疑,方法观点等方面的冲突,又看到学生之间的包容、合作,到最终形成方案。我们深刻感悟到,实践出真知,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研究探索。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行动中,学生们学习了很多。“做”中学,学后“做”,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动”中学地理的教学探索,不仅发展了学生,也对教师专业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对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在课程建设的意识、课程资源的拓展、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十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们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变化,深刻感悟到三点:一是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不同的课程实施,就会造就不同的学生,死教书教死书的做法必须淘汰。初中地理学科的性质为教师改革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抓手,教材中很多内容蕴藏着大量实践性学习的素材。站在为国家未来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看,教师一定要有担当有责任,勇于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课程,尤其是提供能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二是对“动”的方式应合宜。不同的实践性内容,采取的“动”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适合模型制作的内容有地球仪模型、等高线山体地形或五种不同地形类型;而气候之类的学习描图绘图更为适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太阳高度对气温影响等更适合用实验演示方法;涉及身边乡土地理的学习,调查、实地考察就是更好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到地理实践基地参观。此外,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等都是很好的动的方式。我们相信,只要有心,实践性学习都可发生。下一步,我们地理组将对照课程标准,全面梳理当下教材中可以落实实践力的点,为学生建设高品质的“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