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红玲
一是在政策保障、经费支持、奖惩措施等方面,缺乏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培养机制。教学激励不足,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在培训计划方面,没有形成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培养体系。由于此前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分散于教务处、人事处、现教中心等多个部门,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培养缺乏系统性,也缺乏长期规划。三是在培训师资方面,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指导不够。没有充分调动校内外优质师资力量,对青年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四是在培训内容方面,缺乏实效性和全面性。此前的培训主要是入职培训,侧重于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等方面,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等环节结合不够。五是在培训形式方面,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令性的统一培训模式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发展。
统筹协调,完善组织运行机制。成立淮阴工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委员会,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工作。
构建制度体系,发挥政策激励与导向作用。制定了《淮阴工学院教师参加校外教学竞赛管理办法》 ,修订《淮阴工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规程》 等文件,进一步加大教学竞赛奖励力度、规范校内外各项教学竞赛与青年教师培训管理。
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学术性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中心专兼职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发展管理服务、培训师资队伍,切实为广大教师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发展相关服务。
超前谋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淮阴工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十三五”建设规划》 。
举办教学沙龙。举办旨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教学沙龙活动,围绕教师普遍关注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各教学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确定主题轮流承办。
举办灵活多样的午餐教学交流活动。针对教师们普遍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集中交流时间难以统一的特点,学校充分利用午餐时间,以自助餐的方式为教师营造宽松、温馨的交流环境。
面向学校全体教师开展各类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帮助他们把握职业特点。
举办教学学术专题报告,开办名家大讲堂。邀请学者名家来校分别作教学学术专题报告。
开展教师网络课程培训。制定淮阴工学院年度教师网络培训实施方案。依托学校教师在线学习中心,组织开展教师网络课程培训。
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为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换、掌握教学工作基本要领及规范,为新入职教师实施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计划。
选派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影响与带动更多的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从不同的方面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建设水平。
认真组织校内教学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规定年龄35周岁(现已调整为40周岁)以下、竞赛学期有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全部参加比赛。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外教学竞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江苏省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引导、激励青年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开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示范课。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视频在校园网上公开展示,并开展获奖教师课堂教学现场观摩活动,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观摩学习。
开展教授博士课堂教学观摩。组织开展教授、博士教学观摩活动,制定《淮阴工学院教授博士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实施方案》 。
建立课堂准入制。建立新开课、开新课准入制,严把新教师开课和新课程申报关。新教师开课前要进行试讲,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试讲课程进行评议。
开展专家评教。依托教学咨询督导专家,对任教不足三年新引进及学生评教排名靠后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诊断、评价。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每学期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各环节教学质量评估均由学生、院(部)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各占50%的比重,采取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举办名师工作坊。利用校内教学名师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就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观摩与改进。
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依托学校教学名师和现代信息化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平台。
建设可视化教学服务平台。进一步建设完善可视化教学服务平台,使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录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建设教学资源库。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网站为基本载体,吸纳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展现和传递给需要的教师和学生。
设立教学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
加强与区域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依托学校区位和资源优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和咨询督导专家多次应邀为淮安高教园区高校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提供咨询、诊断评价服务。
“四结合”即学校统筹协调与教学单位主体落实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典型示范与自主发展相结合。
首创了教师校外教学竞赛管理办法及教师教学发展活动方案,构建了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学培训、研讨交流、诊断评价和咨询帮扶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
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发展的各项制度。
制度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培养体系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提升教师能力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合力,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青年教师参加校外教学竞赛屡创佳绩,获奖层次与数量领先同类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