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娥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新城明德小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德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对于班主任来说,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践行行为习惯教育、培养小学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自制力较差,缺乏对行为规范的认同,在遵守学校纪律和个人行为方式等方面尚没有形成一定的约束观念。因此,班主任尤其应该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生活细节中加强指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是非观念、规范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问题,一些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作业完成不及时,有的学生言行举止粗野、不文明甚至损坏公物、打骂同学。这些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践行行为习惯教育势在必行、不容忽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内容:一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班主任要通过制定主题班会、日常检查等方式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使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纪律、班级规则,正常实施班级管理工作。二是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保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班主任要在德育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三是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班主任要通过加强管理、重点指导等方式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勤学好问、勤奋刻苦的优良品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对待,通过时时抓、反复抓、重点抓使行为习惯养成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持之以恒地开展对于小学生行为方式的训练和培养。首先,班主任要在日常管理中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通过主题班会、重点谈话等方式将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明确地告知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地了解行为要求。其次,班主任要在日常管理中及时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细节为学生指出优点与不足,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行为偏差,强化行为方式训练效果。第三,班主任要善于树立班级内的榜样或模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小学生产生明确的方向感和目标感,从而使行为规范的训练做实做细,让行为方式的培养日常化、规范化。
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团结意识等积极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在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纠正自己的行为偏差,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围绕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歌咏比赛、运动会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树立重在参与、顽强拼搏的精神,同学们在拔河比赛中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自然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德育的理想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班级事务琐碎繁多,如果班主任事事亲力亲为,不仅心力交瘁,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事不关己的感觉,最终影响班级管理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班主任可以采取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通过形成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自我约束、互相监督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针对班级值日这一问题,在设立值日表的基础上,成立班级检查和监督工作小组,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确保学生在校内、校外都能言行一致,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班主任要起到联系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在校行为,还要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获取学生的在家表现,确保教育效果,不断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行为习惯的培养又是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作为班主任,要切实担负起育人职责,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训练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丁玲.养好习惯 亮丽人生: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探[J].学周刊,2015(29):10.
[2]刘鹤.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