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小华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中心开展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则按照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干预。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为(44.82±17.03)min,对照组为(62.38±16.75)min,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77%,对照组为83.8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3.23%,对照组为19.3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55%,对照组为80.6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急诊护理流程,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诊护理流程;急救效果;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4..01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急症、重症之一,好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危害性极大、死亡率高等,且近年来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1],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恢复梗死灶血供,减少脑梗死的面积。而为以上治疗争取时间,则是急诊救治和护理的主要任务[2]。本文即分析了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中心开展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2.8±4.4)歲;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2.5±4.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包括在接到求救电话时,第一时间安排急性人员前往救治,抵达现场后立即给予常规吸氧、心电监护等,并进行病情评估、抽血等,帮助患者卧床休息等,同时做好其它辅助护理工作。
1.2.2 观察组
按照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2.1院前急救护理
急救护士应预先做好急救药物及设备的准备工作,当急诊室接到求救电话,能以最快速度出院抢救。抵达现场后,急诊护士应立即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全面的评估,并立即予以吸氧、心电监护、抽血、建立静脉通路及其它准备工作等,便于入院后能够立即开展抢救治疗。
1.2.2.2转运护理
在患者的转运过程中,护士应维持患者的身体平稳,同时保持高度警惕,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继续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等措施,必要时给予插管,将全部信息准确记录,以便与医院工作人员交接。
1.2.2.3交接护理
当救护车抵达医院后,急诊护士应立即与医院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患者的交接,介绍病情和已给予的救治措施,患者的病情情况等,并立即将患者送至手术室进行抢救。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③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④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指标比较。
3 讨 论
综上可见,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干预,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同时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并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总满意度,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宁伶英.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152-153.
[2] 李永辉.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04-105.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