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吉立 王艺杰
摘要: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着西方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近百年来屡屡受到质疑。同时,中医学术体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中华文化及人文精神。解析中医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能进一步明确中医学理论及其发展方向,为中医的创新和发展开拓科学思路同时兼备人文视野。
关键词:针炙学;人文性;科学性
一、人文与科学的概念和内涵
人类文化简言之即为人文。《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不仅囊括了人们的内在心理意识或思维方式,也包括人们外在的衣食住行。
人文最核心的本质即为“人”,就其分类而言,只要某件事物的出现与“人”的活动有着某种关系,就可以作为一类“人文”罗列出来。具体来说,人文大致可分为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等八大类。
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因果的探索,是对真理的追求。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基本态度是质疑,科学的基本精神是批判。科学能使人类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形成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当今的科学概念可沿历史的长河追溯至文艺复兴的某个时期,它既继承了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又将视线投向了实践。
比如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把实验和归纳看作科学发现的工具。他看到了實验对于揭示自然奥秘的效用,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使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之后,牛顿提出的科学研究的四条法则中,也说到在实验哲学中,从现象中运用归纳推导出来的命题,应该看成是正确的或接近于正确的;虽然可以想象出与它相反的假说,但是没有发现其他现象足以修正它,或出现例外前,仍然应当这样看。
二、针灸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国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中的气—元、阴阳、五行等学说为方法论,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它属于一种经验医学,其大家族中又包含多个重要分支,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两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记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可以说,针灸医学是基于中医学和科学产生的宝贵遗产,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易被接纳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针灸孕育于中华文化土壤,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为源,以阴阳五行为理,以四诊合参为法,把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以辨证论治为原则,辅以中药刮痧、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最终实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效果。
显然,究其根源,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针灸学无论是从广义文化的范畴还是狭义文化的范畴都可以归为文化。也因此,2010年,针灸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否认,其具有较强的人文特性。
针灸学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索治病规律、治病原理,追求治疗疾病的有效性。这符合“揭示自然界的各类自然现象发生的本质,发现自然界各类现象背后的规律”这一科学的根本任务。因此,针灸学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针灸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一部分,虽然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但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模式,西方的现代医学通过逻辑实证主义指导其发展,针灸学则是以经验为基础,缺乏严密的演绎逻辑体系,常被认为“缺少逻辑精神”,故其科学性一直颇受争议,以致多次出现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从中医理论体系来看,其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整体思维,二是辨证论治。针灸擅长的是因时因地因人治疗,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即是辨证论治的精髓。与之不同的是,西方医学较常使用线性思维,由结果来追溯原因。而且传统中医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远远早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目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尚无法完全印证中医理论,因此很难以现代科学技术来定位针灸学或中医学,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制约。※
参考文献:
[1] 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 陈少宗.中医学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J].医学与哲学,2018(5):1-4.
[3] 傅文第.关于传统中医药文化历史局限的现实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7(1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