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渔渔
摘 要:微信作为传播媒介,不仅仅发挥着传播工具的作用,也发挥着塑造思想和建构观念的功能。在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微信这个媒介的平台功效,开展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本文探究的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根本,扩大文化有效供给;以精品活动为抓手,增强文化感染力度;以合理引导为路径,激发自主参与优势。
关键词:微信;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媒体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面临一个现实的困境,那就是运用传统媒介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作为教育手段的资源开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新的媒体融合视阈下,如何让自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利用网络资讯的高效传播,以及自媒体的直观体验、自主参与优势,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从而适应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需求,显得尤为紧迫。本文以微信为例,探讨当前微信平台对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影响,进而探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髙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弘扬人文精神,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现代人文精神。”针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将其内化成为受众人格、气质的稳固部分。教育部高教司也曾发文论述人文素质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全面引导学生学会怎么样去做人,这里面包括了怎么样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论述,我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旨在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面对实际问题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妥善处理各种社会、自然、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在宏观层面上,助推人文素质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要了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我们先来了解人文素质教育客体——大学生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在生活方式、思维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是上网人群的主要力量,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逐渐普及,其灵活性私密性与实时性成为大学生传播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随着“90 后”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互联网在其信息的获取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思想文化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与网络难以分割。
笔者通过调研方式,以重庆某高职院校为例,发放调研问卷200份,搜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相关数据。总的来说,大学生对人文知识有所涉猎,但56%的同学表示较少关注人文精神失落的命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以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实际技能的培育而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缺失。笔者梳理和分析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人文知识普及教育力度不够;教育方法未能无时俱进;人文精神培育尚需加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力图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微信为载体,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二、微信作为新媒体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
有数据显示,我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占比达到80.7%,截至2016 年末,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31 亿人,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而利用手机上网的年轻群体中,微信无疑受到了广泛欢迎,高校大学生习惯使用这一媒介进行日常交际和摄取外界资讯。学者李玉峰在《基于微信的大学道德教化信息的传播与优化》一文中认为“微信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圈,降低了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成本;微信使大学生在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等方面更加自由。”微信平台相对于传统纸媒、电视媒介来说,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以及自由开放性,每个持有微信的用户都可以在微信上获取个性化的信息、进行多元化的表达。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深入到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大学生利用微信进行通讯交流,也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的文章、视频等视听资料进行阅读、娱乐和学习。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时下的大学生群体更愿意选择微信等视听功能齐全、便携轻巧的阅读方式。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应该结合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开展动态的内容输入。一方面,微信内容传递的便捷性,可以保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有效地解决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使得大学生更乐于主动去关注微信更新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微信的开放性使其内容具有社会实践性,微信上传达的内容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评论、转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从而扩大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社会覆盖面。
三、以微信为载体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当前,如何引导大学生使用微信,构建微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已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微信这个自媒体平台,来充分发挥它的特色,从而开展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路径探索:
(一)以课程建设为根本,扩大文化有效供给
首先要全面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构建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采取多种方式,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与微信平台结合起来,通过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微课和慕课等来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功效。诵读中华经典、振兴传统节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我们通常在《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课上出现的主题,也可以以在线的方式,用微课、慕课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实现课堂内容的延伸。
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课程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核传达。以往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层面主要通过人文讲座,实践层面更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而现在网络公开课、慕课、自媒体平台等都可以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微信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功能,建立“弘扬人文精神”课程的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人文素养培育”兴趣小组。通过公众号推送课程的方式,传播到微信班级群及专业组群。通过相关资讯的宣传,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大学生通过关注订阅号来获取相关人文资讯,不断动态性地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名人掌故、文化常识等课程内容,使用户在日积月累中习得新知,受到感染,并学会辨别真、善、美,培育良好的价值观。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也可以在微信平台进行授课讨论,并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
(二)以精品活动为抓手,增强文化感染力度
一方面,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以丰富灵活的形式把大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打造“春天读书会”品牌,举办“我最喜爱的文学名篇”朗诵会、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办传统节日主题展示活动,开展特色传统文化活动,举行书画大赛、摄影大赛、汉服走秀、武术表演等,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另一方面,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制作宣传小视频、小音频、微电影等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和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这些特色精品活动进行线上线下双向宣传,进而提高影响力,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度。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中开设传统文化专栏,推出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合理引导为路径,激发自主参与优势
建立人文素质专业教师管理公众平台的機制,合理引导群组讨论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要把握好方向,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发挥自媒体的用户体验优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自我创造热情。一方面,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加强合作、广泛讨论,营造良性循环的学习气氛,掀起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另一方面,教师加强引导,整合资源,将名师“请进来”,将相关业内专家的研究所长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有所创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整合资源,引导学生也即微信用户将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意义的内容上传到微信之中,并通过朋友圈自主的转载和群发实现感染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本义,刘巧.人文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湖北: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50-54.
[2]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E].教育部高教司[1998]2 号文件,1998(4).
[3]樊斌,唐勇.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5,32(11):32-33.
[4]李玉峰.基于微信的大学道德教化信息的传播与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3(9).
[5]何云亮,张贵云,蔡德冲.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5):60-62.
[6]黄楚筠,彭琪淋.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动机与传播效果研究———以中南大学微信平台为例的实证分析[J].东南传播,2014(08):122-124.
[7]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E]教育部高教司[1998]2 号文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