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策略研究

2018-02-24 05:15侯栋伟
大观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策略

摘 要:在现行的美术教材中欣赏教学占据较多份量。欣赏教学是否充分有效直接关切着学生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长期对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观测,发现小学中段学生在课堂欣赏学习中表现出了对欣赏内容理解较浅,学习角度与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内化课中知识及学习目标。很多美术老师在此领域的教学也深感困惑,导致教学无法有新的突破和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将课前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途径、工具、指导、现状等系列相关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对2000余名小学生进行调研,发现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中对于欣赏知识内化的效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据《美术新课标》,旨在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利用多种课前实践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欣赏学习途径、工具、场所、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独立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们养成美术欣赏课前自主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丰富学科特色的美术教学形式,并形成学而有益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策略

一、研究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審美品味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强化美育教育的职能和作用,国办发的〔2015〕7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探索构建美术协同育人机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等都体现出了美术对现代公民素养的提升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对于欣赏评述的学习,更是发挥着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奠基性重要作用。

当今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美、英、德、意、日等多个发达国家中,学校开发、利用社会公共资源的审美教育功能提升学生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做法已相当普遍,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机制和模式(美术协同育人机制),包括社会公共资源审美教育功能的活动策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极大丰富了学生课前审美体验。俄亥俄州教育委员会的艺术督学、美术教学大纲的制定者杰瑞·托里福森先生有一个很独特的看法,即强调学生对艺术品的反应。他认为艺术灵感就是对外界反应的产物。他主张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对文化遗产、生活中的艺术反应要给予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艺术活动了解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发现会使艺术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他把这一思想编写到大纲之中。

在我国,随着教改的深入,美术校内课程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长足发展。小学生对美术课中大多数学习领域都是喜欢和主动接受的。作为提升公民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的主要培养途径,欣赏领域学习在现行课程设置上占很大比重,几乎每节课都存在对相关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这就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其中包括“相关知识储备、丰富的审美体验、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意冲动等”,才能充分达成《美术新课标》中“欣赏·评述”基本学习目标。

二、研究问题

学生对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可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但是笔者长期在一线美术教学工作中发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往往因为学生在课前学习方式上、课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课前相关知识的储备及审美体验上,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方法指导,从而出现了学生在课中审美体验上层次较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相对简单。欣赏学习方法单一,“听”的多,回应不多;课堂学习延展性不足,“看”的多,质疑不多;个性化鉴赏不足,“观察”的多,评述不多;深层面的思考较少,“独享”的多,探讨不多;对审美知识的掌握较慢,基于美术学科特征的表达能力欠缺(口语表示和实践表现),评述不理想,甚至部分实践作业出现偏差等问题。课后出现迅速遗忘知识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内化欣赏体验以及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这一现象在小学中段学生中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必将影响学生为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的提升也会比较缓慢,对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构成阻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很多美术老师在此领域的教学中也深感困惑,教学无法有新的突破和提高,无法更好地发挥美术学科作为学校美育重要作用。而在《美术新课标》中关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中指出:“该领域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教材中也有许多内容明确要求学生做课前学习活动的准备,这也正是本课题所寻求的研究成效。

三、研究的对象与团队

(一)研究对象

对小学4000余名师生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展研究工作。

(二)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结构:研修团队包括“两级四类”教师团队建设形式。两级团队分别是:一是聘请美术学科教学指导专家工作团队;二是建成工作站研修团队。四类研修团队即“教研员、学科专家引领团队,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教研核心团队,省教学能手教学互助团队,青年教师骨干团队”。

四、调查分析

就学生对全科课前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方式、现状、工具和场所以及教师在学生课前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对参研学校三、四年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呈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中段学生有课前实践的意识与行动,以语、数两科较多,美术居中。

第二,大多数的同学还未养成进行课前实践活动的学习习惯。

第三,“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所需。

第四,数据还显示现有的课前实践活动缺乏老师充分的参与和指导。

第五,做过“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的学生:在活动方式上以个人为主;形式上以查阅为主;内容上以阅读相关文字资料为主;场所上以校内和家庭为主;工具上以课本为主。

问题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美术教师对《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尚未吃透。

第二,个别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三,师生对“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课前实践活动的缺失或者方式方法的单一化。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活动指导,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形成完善的美术课前教学形式,更不能发挥“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作用。

五、研究的对策及内容

(一)确立研究方向及目标

研究美术课前实践活动的指导方法和学习方式,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而有益的课程资源。目标是,探究不同形式的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获得美术欣赏课前学生有效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规律、原则、模式、策略等有价值成果,内化课中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审美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分析研究普通学校美术教学和美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课前实践活动的思路、目标、类别、方式、原则、步骤等相关内容,再进行效果跟踪、有效性分析,进而修正“学生課前实践活动的策略”等一系列“螺旋形上升”的完整活动过程研究,达到教师指导有想法、有步骤、有效果,学生活动有目标、有方法、有总结、有内化知识过程,从而提高课前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探索普通学校新的、有学科特色的美术教学形式。目标是让国家、社会、人的成长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要求与校内的教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形成统一的素养提升系统。探索构建学校、家长、社会公益美育资源“多位一体”的美术协同育人机制。

(二)明确研究的内容

1.侧重协作的课前实践活动——参观小结、调查访问、咨询记录

主要协作方式有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家庭成员协作、学生与民间艺人协作等不同方式,分别侧重专业教师指导性学习、兴趣探索学习、亲子互动学习、人文考察学习等学习方法。

2.侧重个人自主性的课前实践活动——查阅分析、实验探索、翻转课堂及QQ群课

主要通过学生参观美术场馆后制作质疑单、调查访问前自制调查表、调查访问后制作情况分析表、查阅资料后做个人小结、课前观看相关欣赏内容的微课、临摹与欣赏内容同类型的艺术品感悟、自制本课学习重难点计划表或PPT等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个性体验等方面能力。最终形成“小学中段美术欣赏课课前实践活动策略”,促进学生课前有效性视知觉资料积累,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浅层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评述方向的思考,进而通过课中的相关教学活动来检验课前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例如:通过拍卖会主持、小小解说员、个人画展介绍、小小评论家及与多学科相整合的评述方式——美词、美句、美文等教学活动效果来检测学生知识内化的程度,即该课题中课前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再进一步指导和提高后期“课前实践活动的策略”,以此往复达到该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措施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研究法、观察测量法、问卷调查法、试验研究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行动研究为主,开展主题学习研讨会、课前实践活动指导与开展、课堂教学验证、课后反思、总结等方式完成该研究。

1.进行调查研究,明确研究主题

组建研修团队,明确工作模式:“线上集中,线下分工”的研修模式;“课外探索、课内评议”的行动模式;“创设平台,汇报交流”的辐射模式。建设研究团队文化,制定研究制度。

2.建全科研机制,确保研究进程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按照下面的流程开展工作:“理论学习→指导并开展学生课前实践活动→总结反思活动成效→课堂教学检验→调整完善课前实践活动策略→归纳、提炼成果进行撰写”的程序,开展课题组分项调查等活动,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设计课前实践活动方案。

3.立足实践,侧重指导

本研究内容属于课前实践研究,所以课题组人员都是围绕课前实践活动寻求有效策略,开展研究活动,找到最适合普通学校进行的方法和策略。开展协作团队、成长团队选建培养工作。开展美术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分别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实录、教学视频、学生作品图片、活动开展图片及相关论文。

六、策略研究成效

(一)课前微课和QQ群课的策略研究成效

校内外教育在电脑及网络普及的今天,迎来了 “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了“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课前微课和QQ群课”教学策略能很好地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将“信息传递”置于课前进行,学生通过观看各类相关美术微课和教师在线辅导等不同形式的课前实践活动,大量的学习信息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且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在校外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丰富其审美体验,积累欣赏知识,了解欣赏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再将“吸收内化知识”置于课堂,课堂则变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众所周知,想通过欣赏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施美育教育,课前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审美经验储备的。“课前微课和QQ群课”能够很好地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核心优势,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来学习欣赏课中需要掌握的清晰明确的各类信息,还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在线辅导进行思考,形成初步审美体验,再带着经验、感受和思考在课中与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完成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促进个性化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这促进了教师从监控学生学习转变为引导、参与合作者的角色。欣赏课堂从传统的以教师引导、提问为主转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评述能力,最终促使学生达到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课前实验探索策略研究成效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而这些活动只有在具备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才不会盲目无目标地进行。课前试验探索,就是教师通过本学段教学内容,结合课堂实践对学生课前如何去面对欣赏课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前临摹作品增强艺术体验、创作相关题材或主题的作品感受作品的美感、制作自学PPT课件整理和提炼课程核心内容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作品之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陶冶情操,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个性化角度及方法。

教师通过多种课前准备活动,创设欣赏情境,让学生有较好的氛围来感受作品的魅力和内涵历史背景等。让学生明白美术欣赏不是看看就可以了,让学生从美术的视角来欣赏,用色彩、构图、线条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和评述,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在课前活动中注重自主探索和同学间、亲子间的协作,提高自主学习、钻研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使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才能和本领;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内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和欣赏评析的能力。

教师在课前活动的系统性设计中需要有对于课堂内容的针对性选择活动内容,例如指导学生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在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的同时,教师的课前备课也落到了实处,对学生的学况更加准确,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发現:学生在自制课前ppt课件的同时系统化整理了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课堂上变得心有所想,想有所言;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美术专业术语,表达自己的对作品的认识和赏析;课堂上学生的美术创作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了。

(三)课前查阅分析策略活动研究成效

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个程序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通过此次查阅分析活动研究提高学生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的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们能够弄清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为下一步的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以《课标》为依据,以丰富学生欣赏课前实践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课中教学效率为原则开展本项目研究。运用“查阅分析”的形式,学生通过查阅各类相关美术资料和通过网络等不同形式的课前实践活动,丰富美术知识,提高美术修养,增强美术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制作了有关于教学内容的课前学习表,学生根据学习表指导在课前查阅资料,对“学习表”中的欣赏感受进行有目标的思考。这使得美术欣赏课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更加和谐化,促使学生成为美术课中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时,所用词语、短句更加准确,40分钟的欣赏课教学收效颇丰,提高欣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参观艺术教育场馆策略研究成效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走进艺术场馆,欣赏画家创作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易于理解的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以调查、汇报的方式,了解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艺术场馆的参观,学生明白了优秀的美术作品要看其内涵:看美术中是否有文学的内涵;看美术作品中是否包涵音乐的韵律;看美术中内涵的势态。美术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学生梳理观后体验,形成有一定价值的课前问题和审美经验,再带入课中与大家互动交流。

本策略研究时,教师通过精心组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课前进入艺术教育场馆,通过聆听讲解、现场临摹、查阅资料等多种具体行动,充分体验与教材图例在画种、文化背景、风格等诸多方面有关联的美术作品,然后将直观体验、知识积累、质疑问题带入到课堂,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颠覆了美术基础教育阶段以传授技法为主,在技法传授中以反复练习为主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从而提高欣赏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策略研究中更加重视师生、生生、家校协作学习。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与同学们一起以参观美术展览的方式进行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国办发的〔2015〕7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探索构建美术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参观艺术教育场馆”,发现每年各类艺术场馆都有公益教育项目,课题组及时与西安美术馆白茜馆长取得了联系,并签订了馆校共育的合作计划,搭建了学生校外教育的平台,同时也相应了《意见》中的指示,为美育教育“构建美术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实例。

从研究“参观艺术教育场馆”这一课前实践活动方法中,取得该项目在教法、学法上的一般性规律、原则、模式、策略等有价值成果,提高小学生在“欣赏?评述”领域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五)课前咨询记录活动策略研究成效

咨询记录是通过人们头脑中所储备的知识经验和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综合加工而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开发。以《课标》为依据,以丰富学生欣赏课前实践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课中教学效率为原则开展本项目研究。学生通过咨询记录产生了智力劳动的综合效益,活动中许多学生都起着为决策者充当小顾问、小参谋的作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美术课前实践学习的兴趣。

教师制定适合小学中段美术欣赏课前实践活动中的任务驱动单及咨询记录板块的调查问卷。学生在课堂上的美术欣赏变成了视觉为主的形式感知活动,同时在评述时更加理性分析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研究,学生们能主动在课前进行咨询与记录,这已经成为我校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在教学主体之间的群体互动、交流合作中进行的。早在西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开始主张通过对话咨询的方式获得真理,他的学生柏拉图延续了这一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道:“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象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一样是不可能的。真理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辩证的思想的产物。因此,如果不通过人们在相互的提问与回答中不断地合作,真理就不可能获得。”直接体现了咨询记录在教与学中穿插进行。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的讲学模式也是一种咨询对话的模式。大多数学生以提问为主,体现了积极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一种基于沟通的学习。

以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满堂灌式教学都似乎成为了一种惯性,不自觉地去追寻。弗莱恩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反对传统的教学,倡导自主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真正的对话咨询,使双方或者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彼此信任。只有真正的沟通才能享受到美术作品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审美乐趣。

通过课前调查问卷、亲子、生生及师生间咨询记录与对话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拥有一定的对话自由,敢于表达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不同见解和看法。通过不同思想、见解的碰撞与融合,逐步提高完善学生的审美眼光、审美心理结构以及丰富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从而提高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课前调查访问(与艺术家对话)策略研究成效

此次策略研究,我们选择了与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家赵步唐、杨乾钊、罗国士三位老师。在与各位艺术家对话·对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學生感受到了课堂上很难看到的艺术作品细致完整的创作过程,生动了解艺术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体会,欣赏教学再也不是只能靠猜测、推测或者他人的转述,获得只言片语。这种交互式的获得直观、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性思维和体验欣赏课前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所无法呈现的,也正是此策略最鲜明的优势所在。

小学中段学生已经对艺术作品有了一定的图像辨识能力和直观欣赏能力,感性欣赏居多。学生在课前通过走访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民间老艺人等艺术家,亲临现场观看其创作作品,聆听其在某一领域中的创作体会、艺术感悟并与之就某种类绘画的疑惑、体验进行交流,或组织艺术家与学生座谈艺术创作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来说这有着其他课前实践活动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丰富了学生的创作经验,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依据《新课标》中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等为原则,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创新性组织学生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请教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构思、语言、技法。过程中以艺术家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品味为原则开展本项目研究。

七、实践成果

(一)学生课前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查询、课前临摹、调查询问、参观体验、观看课前微课等多种途径、工具,自主地针对课堂学习进行个性化的课前准备。能在课堂学习中灵活运用课前实践积累对美术作品进行较深入的评述,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调查了解学情,大胆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升华,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针对学生课前实践活动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在对课题的研究中了解并参与实践了课题研究的全部流程,对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及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各类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能较准确地抓住美术作品的主要特点以及领会寓意,用丰富的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用恰当的词语、短句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认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生生评价更为生动、准确、深入。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林崇德,姜璐,李树权.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美术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3]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侯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侯令.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丛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侯令.中国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9.

[11]金东海,蒋明之.教育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12]杨玲.教育心理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侯栋伟,西安高新第一小学艺术中心主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探微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