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昕雨
摘 要: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的热点,而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不断成熟的认知语言学也在为二语习得理论提供着新思路、新视角。文章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探讨隐喻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和运用,将这一研究范式的现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和重视,促进汉语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认知隐喻;二语习得;隐喻功能;汉语教学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
在21世纪之初,Peter Robinson曾就认知因素和认知理论对二语习得进行了深入探讨。而纵观近几年的学术研究,研究视角越加丰富,例如:心理空间、范畴、图式等。这些视角的增加也为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范式。
(一)动态系统理论模式视角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动态性,认为语言并非是自足、封闭的系统,而是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不断体验接触而不断更新发展的。因此在研究二语习得时也就重点针对学习者对物质世界的体验,建立起有效指导和解决语言教学的动态模式。“Tyler就按照同一场景不同认识、世界动力学和隐喻化思维等原则,重新界定从属意义、延伸意义、接触意义等义项扩展路径和多义系统,借助建立介词的原则性多义网络以及研究不同语言空间语义上的差异,为二语学习中介词义项的困难、特征、习得顺序提供可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范畴化视角
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是认知产生的开始,而语言习得也是认识和掌握范畴及其特征的过程。范畴化也是一个分类的过程,可以帮助语言秩序化的形成,而非范畴化则有助于语言的创新。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词项的非范畴化和范畴特点的分析,又为研究语言的异化和规划现象提供认知理据。
(三)构式认知机制视角
“语言是由构式(即语言项)彼此制约、互相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因此,构式是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主观认识等百科性知识所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且在认知体系中担任重要角色。除此之外,母语的构式会影响二语学习,二语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构式。
(四)认知隐喻理论视角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是无处不在的,也就是说隐喻不是只存在于后期语言运用之中,而是我们认知的一个方面,是语言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一种功能和手段。因此透过认知隐喻理论视角,在分析二语习得理论时,隐喻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视角。
二、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一)隐喻
关于传统隐喻观,吴为善在其著作《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中说,“在传统语言研究中,对隐喻感兴趣的主要是修辞学家,隐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或修辞格。”比如常见的隐喻修辞手法: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隐喻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领域仅是属于文学家,或者是个别对修辞和文体学感兴趣的语言学家。但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却发现了与之相反的 事实——隐喻其实是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之中且赖之以生存。
(二)认知隐喻理论
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在认知科学看来,若要探讨隐喻的本质,必将追究到人类的认知。因为隐喻是无所不在的,正如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所说:“不论是语言上还是思想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隐喻不但被上升到了认知层面,更被看作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或是基础。正如“山头”“山腰”这样的词汇其实是融合了我们对世界的隐喻性认知,或者说隐喻帮助了我们去认知和描述这个世界。
既然隐喻早已存在于语言之中,那么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之中,必然会有隐喻的涉及。它是伴随在认知之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认知又将伴随整个二语习得的过程。
三、隐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
(一)名词化语法隐喻功能
名词化作为一种语法隐喻的手段在二语习得中具有值得关注的重要性。“隐喻中产生的名词化结构用名词或名词词组代替了接近事态发展的叙述句子中的小句或者句组,从而使得单位小句中的信息密度增大,表达更多的内容”。
例如:他因为收受贿赂而被捕。
A:He is arrested because he has accepted brides.
B:His acceptance of bribes led to his arrest.
A句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直接叙述,意思表达直接且浅显,也略显繁琐拖沓。B句则采用了名词化,将动词arrested和accepted隐喻成了实体arrest和acceptance,并将连接词because换做了动词led to以作衔接,使语言内涵变得丰富且凝练,富有逻辑性。
但如此一来,名词化不但增加了二语学习者的理解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习难度。如果初级水平的学习者认知模式难以转变或者是隐喻意识缺乏,语言学习就会遇到障碍。
(二)语言意义多层次化
语言是多层次的意义系统。这与隐喻也是有关系的。面对同一个客体,角度不同,认知方式不同,则意义与形式的结合也会多种多样。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了填补词汇缺口的角色,会导致词语的多义性的产生,因为任何一種语言的词汇,都无法穷尽囊括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和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接触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就会经历像习得母语时候的一个“隐喻化”历程,因为词语一旦脱离了它原本所属的范围用于新的语境,隐喻就会随之产生。这意味着词义的掌握不但是一种词汇量的掌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掌握。这一点也是对学习者隐喻能力的一个挑战,也是语言教学的一个主要突破路径。
(三)学习心理的转变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隐喻其实是一种学习者实现认同的方式。以往的二语习得研究多注重学习者的外部因素,比如社会、家庭、学校、课堂、老师等等,但现在对学生自身的研究愈渐深入。隐喻其实也是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之一,因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每一个民族和个体都具有的,而不同的民族和个体又具有不同的隐喻模式。
二语习得的過程,其实也是一个“认同”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都从一个“边缘者”的角色在向另一个领域寻求“共同身份”。因此,共同理解的基础其实是隐喻模式的互相理解,这种理解有助于身份的认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以寻找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隐喻共同性,也可以通过发现学习者平时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表达,以对症下药。
四、认知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实践中的运用
隐喻认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决定他在二语习得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对认知隐喻理论的运用,可以解决习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一)颜色词隐喻的输入
颜色词不仅仅表达着视觉上的颜色区别,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颜色还具有着隐喻功能,填补着词汇和情感表达的缺口,所以颜色词隐喻的输入是很重要的。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对颜色词的隐喻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在中国,汉民族是一个崇尚红色的民族,古书中有“周人尚赤”的说法,象征喜庆与热烈,而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红色又象征着革命。但在西方的观念中,红色却有着不祥之兆,有血腥、危险之意。当然,不同民族的颜色词的隐喻也有相似之处,比如黑心肠,英文为black heart,表明他们对黑色都有“邪恶”之意。
而在实际教学中,颜色词隐喻的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之中需加强词类语言材料的输入,这也是对学生观念与文化的一种塑造。
(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现象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能力的学习者,会出现许许多多语言运用的错误或者是局限。除了个体的学习能力之外,隐喻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比如国内学者刘坤和刘华在调查中国学生使用方位词up的情况时,就发现中国学生使用up的总量较多,但在up的各类隐喻概念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局限性,表明了中国学生对up语义的掌握不足。马冬梅和尚砚也就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的情况做了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作文中明显少用介词in较难拓展的各项隐喻意义,且在in的运用错误率较高。
(三)意象图式建构词汇意义图式
上文谈到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利用隐喻的意象图式可以建构一个有关于词汇意义的图式。“词汇可以唤起图式,而概念隐喻又将图式映射到其他图式之上,因此词汇可以激发隐喻性的理解”。
比如“头”这个词,可以通过隐喻和换喻的方式,形成一个有关于词汇意义的图式。以头为重,通过隐喻可引申出首领、顶端,又可通过换喻引申出首要的、智力、领导地位。
图式的建构是清晰而明确的,这样的策略可以减轻学习者的记忆困难,又可以扩大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隐喻能力。
五、结语
认知隐喻理论开启的不仅是人类认知自己的新视角,也开启了语言学习的新视角。隐喻是每一个语言当中都存在的认知系统,而语言的学习恰好也是一种系统向另一种系统转换的过程,因此,加强认知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和研究,有助于发现语言教学中更有效的方法,探索出一环扣一环的系统性语言学习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好隐喻这一环节,激发自我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晨峰.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的创新范式[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5).
[2]张林.二语词汇习得认知模式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马冬梅,尚砚.关于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和认知分析框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5]杜佳.认知隐喻理论视阈中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4).
[6]刘坤,刘华.方位词“up”隐喻概念的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董宏乐.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J].国外外语教学,2003(4).
[8]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