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专业课程标准重构

2018-02-24 13:55张冬梅苏晶张艳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34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构课程标准

张冬梅 苏晶 张艳华

摘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充分支撑毕业要求的单元[1]。因此课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环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课程提出了学生中心、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以及持续改进的要求,重构课程标准成为当务之急。该文首先分析了现行课程标准之不足,接着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对课程标准提出重构方案。课程标准重构施行后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好评。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标准;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4-0110-01

学生中心、OBE以及持續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核心理念[2-3]。遵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实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即课程体系充分支撑毕业要求,最终达成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完全支撑[4]。那么作为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单元--课程,是通过课程标准来规范其目标、内容与教学实施的,因此要从课程标准起做到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个核心理念的贯彻。

1.现行课程标准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校现行的课程标准结构,是在以前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优化形成的,基本结构如下:

1)课程性质与任务(总体阐述课程所属的课程模块、课程类别以及总体任务)。

2)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阐述课程教学目标)。

3)课程基本信息和内容要求(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4)教学建议(提出教学实施中的建议)。

在对我校计算机专业20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2013年-2018年)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现行课程标准存在如下不足:

1)不能充分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核心理念。

现行课程标准结构是教师提出的对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要求。从采样的样本也能看出,现行课程标准几乎无一例外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这与“学生中心”的理念相违背。而且无论从课程标准的结构还是采样样本中,对OEB和持续改进理念也无从涉及。

2)无法体现出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充分支撑。

我校现行课程标准制定早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因而在设计课程标准时,还没有毕业要求这一概念。而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是对大学生毕业时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认证的核心。在现行课程标准中虽将课程目标分设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但更注重知识目标达成,能力方面不全面也不深入,不能与毕业要求建立起充分的支撑关系。

3)无力衡量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情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将毕业要求分解为可衡量的多项二级指标点,并与课程建立支撑关系矩阵,课程考核项的设置要能够衡量出指标点的达成情况。现行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通常会给出考核建议。但主要是对考核方法的建议,侧重课程知识的考核,不重视能力的考核,也就无法说明课程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更无力证实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

2 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对课程标准结构进行重构

为了达到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充分支撑,就要实现课程对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充分支撑,因此要从二级指标点的能力要求出发,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重构。重构的基本原则是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核心理念。

首先,基于OBE理念建立逆向推导过程,即在课程标准制定中,根据所支撑二级指标点的能力要求进行逆向推导,以完成课程的总体定位和细节设计。这个过程中要将二级指标点进而分解与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建立关系矩阵。依据培养目标,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与课程考核方式等具体细节,应用不同的教学与检测方法以保障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

其次,基于学生中心理念促进人才培养思想的转变,即在课程目标及内容设计中,均要将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即无论培养目标、教学实施过程,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考核等,均要围绕学生的能力获得而设置与设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相应能力,并能够对能力的达成情况予以衡量。

最后,基于持续改进理念建立和完善课程达成度评价办法以及持续改进机制。课程标准中必须明确定义对二级指标点达成情况的评价办法,以及达成阈值。评价办法必须以全体学生作为评价对象,且必须全体学生达成能力要求才认定为达成。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周期性的分析和比较课程对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对达成不佳的要提出可行的持续改进和有力的保障实施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对课程标准的结构进行重构,重构方案如下:

1)课程性质与任务。

2)课程培养目标与支撑的毕业要求(根据支撑的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确定课程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建立能力目标与二级指标点的关系矩阵)。

3)课程内容及教学实施(将课程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要求按学时给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所支撑的知识、能力目标)。

4)课程考核(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设计过程性考核方式,要求考核项对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达成情况能够有效衡量)。

5)课程达成及持续改进措施(设计课程达成度计算方法,根据考核成绩计算课程对二级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并明确未达成指标点的持续改进方案)。

3 结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进行课程标准重构后,经过实施,师生反应课程的目标更加明确,目标是否达成的检验标准也更清晰,对人才培养能够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对培养质量也能够进行更好的评价。另外,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也能够收集更多的达成信息,根据达成情况对培养质量的提升做到有的放矢、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王孙禺,赵自强,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23-34.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4]仇建,陈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107-110.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构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