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梅 程玉根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5.122
[摘要] 目的 对采血护士在献血者中开展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不断提高献血者的舒适度及献血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从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进入该站进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中随机选取287名作为该次研究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42名)与观察组(145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观察组献血者的心理护理。观察两种护理模式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18.31%)相比,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发生率(8.97%)显著较低(χ2=5.33,P=0.02);在疼痛感知、SAS及SDS等心理状态方面,对照组得分分别为(4.64±1.34)分、(36.54±4.87)分、(33.52±4.71)分,观察组评分(1.84±1.73)分、(22.52±4.31)分、(21.41±4.16)分均显著较低,两种护理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6;t=5.36,P=0.001;t=4.79,P=0.003)。 结论 将心理护理运用于献血者的护理中可有效改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负面情绪,降低疼痛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质量的提高,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 采血护士;献血者;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2(b)-0122-03
大部分无偿献血者缺乏献血相关知识的了解,在献血过程中极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心理应激促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对于采血的顺利进行造成不良影响[1];卞璐[2]指出,精神、身体状况、环境、采血技术、无菌技术等因素均为导致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加强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有必要在采血过程中对献血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以增强其心理素质,促进采血的顺利进行。该站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开始将心理护理运用于无偿献血者的护理中,随机选取145名进行观察,发现心理护理的运用在改善献血者心理状态、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观察对象为随机选取进入该站进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中的287名,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相关规定[3-4]。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142)与观察组(n=145),对照组中男女例数比为76∶66,年龄最大43岁,最小18岁;职业:学生28名,工人43名,农民16名,教师38名,公务员17名。观察组中男女例数比为80∶65,年龄最大45岁,最小18岁;职业:学生36名,工人42名,农民20名,教师30名,公务员17名。将两组献血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该次研究征得所有献血者的同意并经该站护理部批准,将年龄不到18岁或超过45岁、体重指数严重不符合献血标准、2年内做过大手术及合并血液疾病者排除。
1.2 方法
采血护士对所有献血者做好各项采血前的准备,将采血相关注意事项向献血者进行详细告知,强调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并保证其密切配合,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掌握,仔细观察其生理状态,实施对症护理等。
在对观察组献血者的护理中增加心理护理,具体实施如下:①血站对采血人员进行心理护理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其护理水平,增强其采血操作技术;要求采血人员采血过程中主动与献血者进行沟通,并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对献血者产生积极影响。②预先将血液相关知识、采血的目的及流程等向献血者进行详细介绍,将无偿献血的价值进行大力宣传,说明定期献血可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有利于保持充沛的体力,且不会对学习或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说明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于献血者提出的问题应给予正面且积极的回答;建立无偿献血相关的微信群及QQ群等,并鼓励有献血经验的献血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心理状态及困扰的问题等,形成互相激励的氛围;告知献血者献血前应保证充足睡眠,切忌精神疲劳;献血前不能空腹,饮食应宜清淡,禁止饮用牛奶等高脂肪食物,以增加獻血者对献血知识的了解,从而在采血过程中能够从容面对,缓解甚至消除其各种顾虑,减轻其恐惧及焦虑等消极心理。③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的反应进行密切关注,如发现其存在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欲吐等现象时,应以亲切的语言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以转移其对采血的过度关注;保证血流通畅,询问献血者是否适应当前的血液采集模式及采血量,与其做好沟通并根据其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详细并耐心解答其提出的献血相关问题,促使其对心理护理有正确认识并积极接受,同时营造舒适的献血环境,医务人员保持整洁的仪表,整个采血过程注意态度的温和,形成对献血者的心理暗示,保证其感受到来自血站的关心,从而舒缓其紧张情绪,使其心情舒畅,以促进采血的顺利进行,并促使其再次参与献血活动。若献血者献血反应症状较为严重,则必须立刻终止采血,必要时应迅速采取抢救措施,让献血者平卧,抬高双下肢,增加脑部血流量,并给予温糖水口服,同时保持冷静,对献血反应进行科学且充分的解释,以免引起献血者之间的“连锁反应”,并派专人守护,注意交谈时的礼貌用语,学会运用安慰及保护性的语言,给予献血者足够的安全感与信任感。④献血后及时将相关注意事项向献血者进行告知,介绍并指导正确按压血管的方法,说明恢复时间并让其到休息区休息观察30 min以上,若无不适现象发生后方可离开;告知献血者24 h内保持采血部位的清洁干燥,且当日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解释出现轻微疲劳等症状为首次献血后的正常生理反应,适当休息后可自行恢复;献血后第1周主动询问献血者的血管情况,指导其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两种护理模式下献血者不良反应、疼痛感知情况及心理状态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其中献血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呕吐、头晕、脸色苍白等;疼痛感知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疼痛程度与得分呈正相关;心理状态以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量表均以50分为界,心理状态与量表得分呈负相关[5],分别于干预前与干预后进行评价。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种护理模式下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种护理模式下献血者的疼痛感知情况
观察组献血者疼痛感知评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1分,平均(1.84±1.73)分;对照组献血者疼痛感知评分最高为7分,最低为2分,平均(4.64±1.34)分。将两组疼痛感知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t=3.14,P=0.006)。
2.3 对比干预前后献血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SAS及SDS量表得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量表得分均显著较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献血的行列中,献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献血相关知识的了解而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导致疼痛感敏感度上升,同时劳累、空腹等因素还可增加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严重的可造成采血中断,对于再次无偿献血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采血过程中采血护士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6-7]。
心理护理要求采血人员从心理学知识角度对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呈现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判断,掌握不同性别、职业及年龄的献血者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从而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促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了采血护士的采血效率,促进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采血质量[8-9]。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中增加心理护理,从采血前对献血者做好相关知识宣教,增加献血者对科学、适量献血的正确认识,营造和谐的献血氛围与环境,积极主动与献血者进行有效沟通,纠正其错误认知;若献血者存在过度疲劳或休息不好的情况,则应建议其休息好后再献血;若献血者前来献血时处于空腹状态,则在采血前给予含糖饮料,以提高血糖数值;给予献血者足够的温暖、关怀与鼓励,帮助其放松精神,从而将情绪调整至最佳状态,以减少献血反应。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其心理的变化并实施相关干预转移其对采血的过度关注,采血后将其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进行告知并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献血者在献血不良反应、心理状态及疼痛感知方面,观察组数据分别为(8.97%)、(22.52±4.31)分、(21.41±4.16)分、(1.84±1.73)分,均明显较优(P<0.05),这与刘苗苗等人[10]将人文关怀运用于281名献血者的护理中,结果显示献血反应发生率仅为0.71%,明显低于同期未干预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心理护理在提升献血舒适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运用于献血者的护理中可有效改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负面情绪,降低疼痛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质量的提高,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田浩.加强采血质量管理 降低单采血小板耗材报废率[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3):313-314.
[2] 卞璐.献血不良反应诱因与护理干预研究现状[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6,29(1):174-176.
[3] 徐蕾.獻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S1):231.
[4] 赵玥,周倩.初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时间特征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2):198-200.
[5] 席光湘,洪缨,王乃红,等.成都地区大学生献血群体献血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9):979-982.
[6] 季雯婕,孙娟.大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不良反应特征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2):173-175.
[7] 陈素珍.人文关怀对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5):521-524.
[8] 陈烈霞,黄小娟,陈红霞,等.心理干预对军队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38(12):830-833.
[9] 刘金娜,翟玮玮,迟文忠,等.潍坊市中心血站献血反应案例的调查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8):1417-1418.
[10] 刘苗苗,江玉君,李建华.基于人文关怀的无偿献血者护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7):787-788.
(收稿日期: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