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述要

2018-02-24 05:08丁得天
敦煌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研讨会

丁得天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编辑部与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11月18—20日在杭州联合举办了“2018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敦煌研究》编委和审校专家、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动态、《敦煌研究》期刊发展、构建敦煌学特色学科与敦煌学知识体系、敦煌学学术成果外译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关键词:《敦煌研究》;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讨会;述要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6-0182-03

2018年11月18—20日,《敦煌研究》编辑部联合浙江大学出版社在杭州举办了“2018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敦煌研究》编委和审校专家、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构建敦煌学知识体系与敦煌学特色学科、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动态、《敦煌研究》期刊发展、敦煌学学术成果外译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研讨会初始阶段,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副院长赵声良研究员,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教授、总编辑袁亚春先生,浙江大学社科研究院袁清女士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的研究,与中亚、日本和欧美等地进行的交流合作,《敦煌研究》的发展及敦煌学系列著作,并期望在探讨新形势下敦煌学发展的同时,也对敦煌研究期刊的编辑出版提出意见建议。

首先是敦煌学知识体系、石窟考古与艺术等特色学科的方向和基础内容。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认为当前敦煌研究面临着“一带一路”的倡议、国家的重视以及敦煌研究的材料全方位公开这三个机遇,也存在学界浮躁、高水平人才少、宏观论著偏少这三点困难,提出了培养好优秀的敦煌学人才、《敦煌研究》杂志主动开拓把握学术命脉的专栏、争取高质量稿件并做好丝绸之路考古与艺术研究的引领者三个希望。文物出版社黄文昆先生讨论了有关早期石窟的两个问题,一是十六国时代佛教造像的两个阶段,以淝水之战为界,将之划分为后赵时期铸造小型金铜佛像和北凉、北魏等大规模开窟造像前后两个阶段;二是关于“模式”的两点思考,第一是推想中的“凉州模式”,虽可启发思考,但在使用中务须慎重。第二是云冈模式成就了北魏样式,云冈一期不同于二期、三期,是模式的前奏。黄先生对近年来发现的早期佛教遗迹的重视和慎重对待固有“模式”的讨论,实则是对石窟寺和佛教入华的年代、源流、模式等基础、前沿问题进行的检论。敦煌研究院王惠民研究员就莫高窟第72窟北壁弥勒经变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研究为例,将艺术特征、考古学、历史文献与科技手段综合,力图解决其年代是晚唐或是五代及至定名的问题。这是运用先进数字化技术和传统考古历史方法结合后对莫高窟进行的更为精准、细致地研究方法,对以后敦煌石窟乃至其他石窟寺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石窟寺研究方法的趋势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何鸿先生展示并讨论了其所收藏的30多件敦煌金石拓片、绘本等稀见、精美的作品。这批敦煌金石拓片的展示,使我们了解了其背后的制作、流散、收藏的历程以及20世纪初这部分源自敦煌的金石拓片的命运,更加丰富了敦煌学史的内涵。

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提出了敦煌文献“回归”工程的建议。敦煌文献总数6万多号,其中近30%可以缀合,有必要将敦煌文献全部进行彩色影印进而刊布,以利学界使用。对流散各国、各地的敦煌文献进行彩色影印的工作以及残卷的缀合研究,是研究敦煌文献的前提和基础。浙江大学许建平教授也指出过去或不具备进行彩色印刷的条件,而现有的条件下应当改进印刷为彩色的敦煌文献图录。敦煌研究院马德研究员以自己整理敦煌文献的经验和姜伯勤先生的研究范式为例做了讨论,谈到基于自身的条件、规范和学术坚守,改进敦煌文献研究的方法,同时要提高阐释敦煌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更具包容精神,《敦煌研究》作为重要阵地,要继续引领敦煌学术潮流。泰州日报编审叶爱国先生就汉简中常见的“過”字作训诂,指出“過”有供给、供应义,其力求一字字义之精准,实际是对编辑工作所需的基本功和严谨细致的态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德芳研究员就敦煌学与汉简研究的相互关系做了简要回顾并以老一辈敦煌学家为例,谈到敦煌学研究的范围很早就扩大至河西、敦煌出土的汉简,汉简自然也是敦煌学研究题目中的应有之义。河北省社科院孙继民研究员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敦煌学构筑了一个近代罕有的中西互动的、共同的学术平台,促进了中西学术平台的国际接轨以及敦煌学推动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化进程;二是为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化的转型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学科实例这两方面讨论,认为敦煌学的学术成就和学科建设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敦煌学的发展空间因此而受到稀释,也面临寻求新的突破点的问题,希望《敦煌研究》继续担负引领者的责任,组织敦煌学重要主题的讨论来引领学科新的突破。宁夏大学段玉泉教授从西夏学的角度探讨了西夏学与敦煌学的研究动态和互动关系。重点就西夏占领瓜沙地区以及由此产生的石窟遗存、文献遗存、敦煌文献与西夏文献存在传承关系、为西夏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天津大学张加万教授讨论了“文博领域数字人文研究动态”,建议加强数字人文等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发表,特别是敦煌石窟、文献及相关研究,应当利用先进的数字计算来支撑和解决人文社科中存在的问题,如大规模的語言、数据库、数据分析、考古绘图、色彩还原等大型数字人文结合的项目。

其次是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动态。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结合敦煌研究院近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古城遗址、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遗址等实地考察的情况,提出应继续加强中亚丝绸之路沿线研究,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应当溯源和继续扩展,注意收集编辑俄文、法文、英文等西方学者的资料。敦煌研究院张元林研究员回顾了近两年敦煌研究院的丝绸之路研究学术活动及成果。组建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聘请专职、特聘研究员,多次举办丝绸之路中亚段考察、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和研究班。与国内外机构联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组织撰著学术丛书和译丛。浙江大学出版社徐凯凯先生以张大千与敦煌——以《张大千出版文献展》中的藏品为例,梳理和探讨了张大千与敦煌相关的出版物及图录。

再次是围绕着《敦煌研究》栏目设置和具体活动、内容展开的讨论。中华书局柴剑虹先生认为敦煌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推广空间要扩大,考虑划分和增设栏目,首先是常设栏目,其次是学术研究动态栏目,要注意敦煌学词语的规范问题。北京理工大学赵和平先生提出要增设敦煌人物专栏,如敦煌学人、守望者、“供养人”及境外学者的介绍,包括如窦占彪师傅等对敦煌做出特别贡献的人物;其次是鉴于敦煌文献的精美书法,要增设书法专栏;最后是要约请专人撰写书评,可评可写,尤其是优质的书刊一定要写书评。许建平教授认为《敦煌研究》目前的栏目设置应当精简,要集中发表重要栏目的论文,可不定期的将同类型的文章集中发表,也可将不同观点的同类文章刊发于同期,以利学术争鸣。张德芳研究员针对近年来发表的简牍学文章,指出一方面高质量稿件少,问题小、细碎,虽有一定的补充或纠错之用,但意义有限;另一方面要多刊布新材料,甚至要主动推出新材料。同时也提出不能忽视中文核心期刊的导向作用,方法上要集中重要的文章或新材料来组稿。敦煌研究院陈港泉研究员专题探讨了《敦煌研究》保护专刊对文物保护研究与遗产地管理方面论文发表数量的影响,其統计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保护专刊对《敦煌研究》发表的保护、管理方面的研究贡献显著,今后需继续增加文物保护研究和遗产地管理方面的成果甚至考虑保护专刊。

最后是敦煌学学术成果外译的问题。中华书局柴剑虹先生认为当前要继续大力推动敦煌学学术成果外译,通过国家层面的中华外译项目、“丝路书香”等项目向国际学术界推广。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从石滨纯太郎对“敦煌学”概念的定义出发,提出继续加强国外敦煌学论著翻译的建议,尤其要注意敦煌学名词和概念翻译的准确性。西南交通大学李成坚教授以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西交通史》为例,从学术翻译的严谨性、考量原则、团队组成等几方面探讨了外译中文著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浙江大学方凡教授探讨了近年来入选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丝路书香”外译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资助的敦煌学出版项目,并将继续致力于翻译敦煌学标志性的、经典的著作。

敦煌研究院编辑部副主任党燕妮做了《敦煌研究》2018年工作报告,通报了编辑部2018年期刊编辑出版情况,加强学者型编辑团队的建设,并介绍了本年度编辑人员的科研成果。编辑部主任助理孔令梅从《敦煌研究》的定位、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提出了诸多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不仅为敦煌学与丝绸之路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多重方向,也对《敦煌研究》期刊的发展、改进办刊措施及提升期刊影响力具有指导意义,对敦煌学学科体系和内容建设、敦煌学与丝绸之路学术活动和成果的国际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研讨会
“青年团早期组织创建与‘团一大’ ”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当代修辞学的多元阐释”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述评
2016国际脑与人工智能研讨会
2016年国际云和可信计算研讨会
京剧《辛追》剧本研讨会
告诉你一个不《平凡的世界》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