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聪
摘 要: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字体形式的“碎片化”在版式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感的构成原则产生不同的意念。“碎片化”的字体可比作版式中的活泼因子,它具有强烈的可调节性和识别性,不但在视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增添一份趣味性和独创性,是一种更加丰富更具内涵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解构主义;碎片化;字体设计;抽象;内在因素
字体设计的多样性能在版式中起到方方面面的作用,同时由于字体属性的独特,设计师常常会从各种角度出发来吸引读者的目光。而字体“碎片化”即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解构字体,使它在版式中形成趣味且独创的元素,从而帮助信息更加准确地传达,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从解构主义角度解读版式设计中“碎片化”
解构,最初来源于哲学领域,从海德格尔那里,被理解为“消解”或“解除结构”的意思,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则从中转化为“解构”的思想。其本质就在于颠覆破除结构主义,包括结构主义研究、认知模式或思想限定等等,意在谋求更深更广阔的发现。解构主义具有强烈的个性,版式设计中的“碎片化”让笔者联想到解构的魅力。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版式中的无意识叠加、拆分或重组让版式出现不同形式的美感,但同时存在丰富的内在情感。如康定斯基在作品“音乐的旋律”中用点、线、面的特点来比喻和联系画面中解构为点、线、面的集成,以个性的特征来表达作品的“内在声音”。以线为例,不同的内在或简单或复杂因不同的张力与方向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当元素“碎片化”逐渐变得抽象化,那么影响其张力或方向的相互作用和主观精神就不得不提醒我们关注内在的需求与原则了。
“碎片化”的元素不仅会变得抽象,也会通过符号化来深入形式。如蒙德里安的作品《树》从最初的复杂具象图形,逐渐剥离、拆分、解构为单纯的抽象视觉符号,以彻底的符号化视觉语言传达美的形式。这不仅是对于抽象视觉语言特别是点、线、面的形式美探索,同时也更加关注内在的联系与精神。
二、“碎片化”字体在版式中形式感的构成原则
字体在版式设计中尤为重要。首先,字体本身就具有识别性和传达信息的功能。字体形式“碎片化”,是一种对寻常设计的颠覆,使原有的字体通过不同的创意形式达到面貌一新的目的,更好地展现视觉传达的魅力,通常可用作装饰、导航工具等等。在形式上的构成原则,我们将它归为三点:
第一,元素的解构。基于字体本身的特性,从字形结构、笔画和字体装饰的角度分析,将复杂的题材和内容分割成构成要素,如打散字体结构,拆散笔画,增加或减少字体装饰,将其缩减成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抽象线条或色块,或从解构的字体中寻找灵感,如伦敦设计节海报设计中,用解构了的字形做红色标志,小写粗体字反向倒置,获得不一样的视觉美感。诸如此类从头开始创造崭新的事物,最后的结果将是一个和起点完全不同的事物,达到彻底拆分的目的,以帮助我们更大胆地创新和激发内在精神。
第二,有机的组合。所有的事物都终将面临抉择。抉择帮我们明确哪些是值得保留的,哪些是需要放弃的。在设计过程中取舍尤为重要,有机的将“碎片化”的元素进行组合需要不断地实践与尝试。例如,当我们打散元素后,不要立即断定组合的结果,除了通过常见的形式进行拼接,也尽量尝试惯性思维中认为不可能或不看好的形式,尽量打破传统。重组的结果无论是抽象主义还是符号化,组合的形式都不能过于形而上学,尽量深入进去,开发未知未尝试的领域,每一次的尝试都将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导致不同的组合结果。“碎片化”需要通过有机的组合来实现信息的准确表达,同时也要考虑到设计形式上的独特性与美感。
第三,形散神不散。所谓将字体“碎片化”,并非为了抽象而抽象,而在于“碎片化”的过程给了我们二次创作的机会。无论字形结构、笔画、字体装饰被拆分得如何彻底,我们都需围绕统一的主观精神及灵感,保持信息传达过程中内在涵义的一致性。例如,我们在以字体作为创意元素设计海报版面时,“碎片化”可以将字的本身打散,也可以将字与字之间进行拆分、倒置、反向、变化等等得到许多抽象化的图形或符号,但最终的形式必须围绕所设计的海报主题来诠释,如果表达含义与之相悖或不够贴切主题,那么就不能称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但凡优秀的设计都必然离不开对主题的诠释,最贴切最适合才最能打动人心。
三、“碎片化”内在意象表达形式
好的版式设计,给人愉悦感。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版式设计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图文编排,而实际上,它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在有限的面积空间内,围绕一定的主题内容与精神,运用美学理论知识,通过点、线、面的分割来掌握视觉空间内黑、白、灰的比例并合理应用。字体“碎片化”后,不仅有文字的属性,有时也带有图形属性,不再简单地通过字号、字间距、行距等来影响相互关系。“碎片化”后的结果也会带来抽象意识与符号化的图形暗示,在不同的形式场景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版式中字体的“碎片化”,在意念的传达上也可以以小见大,以部分感知整体。我们常常能看到打碎后的文字成为一个个小的局部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笔画减少或缺失的情况,或是各笔画间单独存在、变化位置、倒向或是错位。但基于文字本身的特有属性,以文字具有明显特征的部分或笔画来作为创意切入点或视觉中心,让读者从局部来感知整体。解构后的字体在模糊的、凌乱的表象下,文字和内容的合理性容易被大家忽视,画面中出现多个视觉中心看上去毫无逻辑。但优秀的设计不会仅仅是繁琐的堆砌,实际上在字与字,形于形之间都需要高度协调,各部分之间充分表达,形成各自的章法。将文字进行错位、倒向、笔画减省等,但并不影响信息的传达,反而吸引目光,极具趣味。
笔者将“碎片化”后的字体比喻为版面中的活泼因子。它们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和可调节性,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形式中的趣味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是版式的灵魂,也是版式内在意象表达的突破点。如果设计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全都遵循规则,信息确实会条理清晰地表达,但容易导致版面不够灵活,毫无生气,缺乏吸引力。而“碎片化”恰恰相反,它的形式感有可能會比较松散,也可能不那么直白,但一定会带给读者强大的视觉冲击,细节更加丰富,更加令人难忘。海报源自1973 年田中一光的《西武剧场》,运用汉字解构方法,打散笔画,在海报中重新以西方现代手法构筑,为当时的设计界带来另类的文字形态思维,哪怕放到今天,仍然不失为优秀的设计,不仅在形式上极大地吸引眼球,也表现出独特性与创造力。
字体“碎片化”从设计心理上展现丰富多层内在意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视觉会主动展开积极的探索,在选择的过程中,知觉会进行有序的组织和建构。人的大脑碰撞到一些不合逻辑、无序的元素时会和相似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并展开联想,类似于刺激视神经而产生强烈的反应。某些看似凌乱、繁琐或无规则的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人们视觉心理的潜在开发,挑战读者的阅读经验,让在目光对于画面游离的过程中丰富刺激视觉神经元,投入更长时间的视觉关注。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挖掘版式中的丰富意象,而非直白繁琐的陈列,充分发挥读者对于版式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本文在解构主义的语境下,研究字体 “碎片化”在版式设计中的构成原则及丰富的内在意象,提出碎片化的抽象意义和符号化带给读者更深入的视觉刺激,帮助我们在围绕主题的统一性下更大胆地创新和激发内在精神。并从各个角度出发,举例说明“碎片化”后的字体为版式设计带来的独特形式感及丰富的内在意象,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更佳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