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读”与“度” 感受浓浓“语文味”

2018-02-24 05:28惠晓丽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味对话温度

惠晓丽

[摘   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他们在美读、裸读、深度对话中,仔细地咀嚼、推敲文本,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从而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还可以适时地增加语文课堂的“温度”,通过这些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美读;裸读;对话;“温度”;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4-0015-02

语文教学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得出感悟,获得启迪。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挖掘,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都会有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很多教师都把品味语言单方面地理解成对文章语句的分析,其实品味可以分为几种:可以是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可以是抓住精彩的词句、语段加以分析,可以是把所读、所思、所悟写下来……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提升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而让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笔者将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一、美读,加强朗读的读法指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感,没有朗读就没有优美的语言积累。不管是什么文体的文章的教学,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目的的朗读一定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课堂中没有了朗读,就失去了理解、感悟、评价的根基,就失去了语文课的“味道”。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朗读是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

教师应加强读法指导,让学生美美地读。朗读时的语调、节奏、动作、表情越是准确到位,就越能传情达意。在一堂课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品味了《安塞腰鼓》中的一段文字。学生刚开始朗读时,笔者总感觉他们没有读出那种味儿、那股劲儿来,于是就进行了一番指导和安排。

男生齐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狂舞在你的面前。(指导:读的时候,声音洪亮,语调铿锵激烈,发音短促有力,突出重音。)

男生A:骤雨一样……

女生A:旋风一样……

男生B:乱蛙一样……

女生B:火花一样……

男生C:斗虎一样……

(指导:语调要高昂,节奏急促。)

全班齐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安塞腰鼓!(指导:语气豪迈有力,读出赞美自豪之感。)

通过教师精心的指导,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节奏感,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浓浓的“语文味”溢满整个课堂。

二、裸读,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综观现在的课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总喜欢抱着参考书,把书上的观点强行灌入自己的脑中,这样反而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很少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提倡“裸读”,即让学生脱离参考资料,对着文本反反复复地读,仔细地咀嚼、推敲,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从而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绿》这篇文章时,笔者就让学生进行了裸读。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中,学生感受到了梅雨潭的绿的纯净、醉人,感受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语言的优美,感受到了作者运用写作手法的纯熟。如“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学生通过反复地读,能够说出文中叠词运用的妙处。如生1:“微微”是轻轻的意思,它写出了云的轻柔。生2:“油油”写得也很好,让我想到了“绿油油”这个词,它应该是形容岩面与草丛的。生3(抢答):它是写绿意的,写出了一种娇嫩的感觉。

笔者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与文本的充分接触中,学会了品味语言,能够向文本更深处去挖掘。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必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深度对话,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内涵

目前,很多的语文课堂中的生生、师生、生本对话,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对话。其实,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不应该只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形式对话,而应该是在心灵交融、思想碰撞下的对话。

学生对于一篇课文的理解程度深浅不一,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个性意识,提高其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蔚蓝的王国》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了深度对话,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到了王国的美美在船、岛、心灵、宝石、花、女人等,抓住了特别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到了事物的美好特点,同时也感受到了仙岛的美丽,花的美丽,女神的美丽,探讨了文中“美的人”“美的景”“美的情”,最后上升到“美的梦”,从而了解到了“永不衰败的天堂”这一主题。

这样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这样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这种深度对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让学生很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还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增加课堂“温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温情与温暖的。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高效,除了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一定的语文能力外,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得到被尊重的安全感、被肯定的幸福感以及被教师所关爱的满足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笔者在让学生探讨《月迹》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时,就搭建了很好的探究平台,而学生的认识分析也远远超过了笔者的预设,整个课堂,笔者就处在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惊喜之中。如当时有个学生就找到了这样一个点:“当孩子们为了月亮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时候,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这个学生分析道:“贾平凹这样写相当巧妙,从这里的描写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很会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笔者及時给予了肯定:“贾平凹写得妙,你找得巧,赏析得很好!”其他学生在这种激励下也不甘示弱,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得非常彻底。

教师的赞美是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适时增加课堂的“温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有助于语文课堂逐步迈上高效台阶。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仅要守住这块阵地,更要利用好这方沃土,在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语文味对话温度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