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至情”

2018-02-24 05:21孔艳霞
大观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杜丽娘牡丹亭人性

孔艳霞

摘 要: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戏曲文化大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戏曲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其人性之美借助戏曲元素得以灵活地展现。明代戏剧《牡丹亭》塑造了一位真正的“有情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主人公杜丽娘身上散发的正是纯粹的人性之美和理性之美,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封建家长制下的女子真实的内心世界,看到她的至情至善。文章将从情之由来、情之历程和情之归宿三方面展开讨论,对杜丽娘从一而终的爱情进行剖析,体会其“至情”的情感魅力。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人性;至情

汤显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代表作品有“临川四梦”,而他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即《牡丹亭》。《牡丹亭》是汤显祖所有作品中思想和艺术的高峰,也可以称得上我国戏曲史上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在明代传奇文学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它是由早期的戏曲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改编而来,作品通过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小姐杜丽娘和穷迫书生柳梦梅之间因梦而生发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这也是对人性和理性的完美体现。

小说中杜丽娘正值青春年华,生活在封建官宦的大家庭中,生活条件的优裕加上自身的美貌,她有着“一生爱好是天然”的爱美之心。又由于她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寄予希望过高,自小接受的是封建思想和女德教育,她美丽、大方、端庄、矜持,很有大家闺秀风范,但是聪明慧颖的杜丽娘美好的品性中隐隐约约地显露着一丝反抗。这种反抗在后来她面对与柳梦梅的爱情时体现得淋漓尽致。杜丽娘身上同时兼具了女性普遍存在的感性和封建思想束缚之下的理性,但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她经历了艰苦的抗争,从最初的懵懂情感到后来产生的强烈自我意识,她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面对坚不可摧的封建思想,她没有退缩而是绽放出别样的人性光芒,决绝地献身于自己独特的至情。

一、情之由来——游园觉醒

杜丽娘是封建家庭中的小姐,她在略显荣华富贵的家庭里成长着,父亲杜宝是有着强烈封建正统思想的家长代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政绩显著,严格遵守着封建制度。而对于女儿的婚姻大事,他考虑的不是女儿的内心真实感受,而是是否门当户对这样的门第观念,就算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和人生幸福,他也表现出故作镇定的严父状态,始终坚守封建礼教的教条制度。再加上杜丽娘的父母为了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为“知书识礼,父母光辉”的大家闺秀,他们为杜丽娘请了一位庸俗、迂腐的道学先生,他对杜丽娘的教育更是严格遵守着封建道义。

杜丽娘生活在这样一个处处受封建礼教道义教育和监督的环境中,她身上呈现出来的是稳重、矜持、温驯的大家闺秀性格,但是她生活上的单调和枯燥又引起了她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怀疑。《诗经》中的《关雎》爱情诗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丫环春香逃课时发现的一处好玩的地方勾起了她对春景的关切。《游园》使她从不知“春色几许”到后来发出“姹紫嫣红”的春景却付与“断井颓垣”的感叹,她的青春开始觉醒,她人生的春天在大自然的春景感召下得到了解放。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追求。

封建社会生活中的有情人就算整日被捆绑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的内心仍有着天然的爱美之情和对青春爱情的渴求。但是她们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明代程朱理学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对“情”不敢追求,不敢畅想,更不敢去自由谈论自己的真情,完全服从于“理”的要求。于是,《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的后花园成为了这位“至情人”情感驰骋的有情天地。她从游园开始对自己的青春觉醒,之后梦梅寻梦使她的情感决堤而出,得到了情感满足的同时又激起她情感的失落,毕竟梦境不是现实。寻梦未果再次受到感情的重创和对现实世界产生失望,引起她重生的意识,在凄美的中秋之夜抱有一丝希望离开了人间,开始了她的新生。

二、情之历程——死不弃情

杜丽娘内心怀揣着对爱情的渴求离开了人世,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脱胎换骨的杜丽娘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追爱之旅,她不再甘心屈从于封建礼教的残酷压迫。面对地府胡判官的审讯,她大胆地据理力争为自己辩解,她的有情感动了天地、感动花神鬼神,得到了众花神的极力作证为其辩护清白之身。于是,勇敢的杜丽娘这次终于使自己的魂魄得以被地府胡判官放出枉死城。生前的杜丽娘对丫环春香的管教“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其实就是封建礼教对自己的羁绊,而死后的杜丽娘终于获得了“自由”,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冥界与人间。

在花神鬼神的佑护下,杜丽娘的魂魄自由地游离于人间。她一次次地来到花园中自己的墳前,苦苦地追寻生前梦中出现的场景,畅想着梦中情人的出现,期盼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的实现。她不畏艰辛、无怨无悔地为爱坚守,为情牵绊。终于找到了自己梦中所爱之人,杜丽娘的鬼魂和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梦中人柳梦梅畅所欲言,相会相欢,演绎了一曲你侬我侬的人鬼情缘。

三、情之归宿——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作者及读者对文学作品爱情故事的期盼。真正的有情人杜丽娘对爱情由生到死的追求,是她对自己爱情及其幸福的肯定。死后的杜丽娘仍然不妥协不屈服,坚持追寻自己的爱情,最终在梦中情人的帮助下因情复生。

复生后的杜丽娘,不再被严酷的现实羁绊,她真正地成为了一个有主见的感情独立的人,不再被理牵制,而是让理为其所用。梦境和鬼魂可以是虚幻的情感经历,但是作为一个复生的人必须实礼。她有着明确的生命主动权,她为自己的幸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要求柳梦梅明媒正娶;劝夫君赴京赶考,求取功名;同时寻求自己的父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大事仍要得到父母的认可。正是由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和迫害,复活后的杜丽娘仍然没有真正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在这似乎矛盾的故事情节背后,杜丽娘逐渐变得敢爱敢言、敢于捍卫自己的爱情。

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才能得到世人的肯定,在其父亲认定柳梦梅是盗墓贼的时候,作为封建礼教制度下的杜宝完全不可能同意柳梦梅和杜丽娘的事实婚姻。杜丽娘在大殿上,面对严父的逼问和驳斥,她表现得不再像以前那样矜持和乖顺,她慷慨陈词,毅然决然地认定柳梦梅就是那个为自己复活而冒死相救的恩人和爱人,她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与柳梦梅共度一生的决心。最终得到皇帝的赐婚,并得到了家人的认同,实现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爱情之梦,真正地做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四、《牡丹亭》的主题影响

在封建道学理念统治一切的情况下,在皇后带头写《女戒》之类的书,提倡“女德”的时候,汤显祖为大家小姐杜丽娘主导了一场“暮色之恋”。《牡丹亭》借杜丽娘的有情、至情完美地诠释了同时代下女性共同的诉求。

杜丽娘对情的专一,对爱的执着,代表了明末禁锢森严的封建礼教下女性对自由的追求,她是时代精神的深刻体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人笔下的众多女性的心声。以至于《牡丹亭》一出,唤醒了众多渴望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封建女性的追寻之梦。娄江女子俞二娘、商小玲等为杜丽娘的至情所感染,郁郁寡欢、伤情而逝,可见《牡丹亭》的影响之重。汤显祖为其感到哀痛,赋诗中写到“何自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有心之人的有情,正是人自然而然的天然本性。

汤显祖的《牡丹亭》对当时及其后期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演员上演的不同版本的《牡丹亭》一直在散发着思想的光芒,直到今天仍然享誉海内外。

五、结语

在《牡丹亭》演绎一场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可以看到杜丽娘的天然美,感受她的善良和为爱追求的反抗精神。从一而终的爱情使得知书知礼的杜丽娘,敢于和命运进行抗争,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这值得称颂。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因情生梦、因情而死、死不弃情、因情复生的经典形象,可谓文学史上众多人物画廊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地绽放着至情的光芒。同时,这部作品在无形中也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影响深远,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孔文峣.情之所至,生死由他——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J].南国红豆,2011(2):41-43.

[3]刘淑丽.《牡丹亭》接受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3.

[4]张瀚池.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8-61.

[5]洪艳.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5(1):38-40.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杜丽娘牡丹亭人性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
水烟壶上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