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颖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方法:选择微生物检测样本800份,其中呼吸道标本310份,血液标本205份,粪便标本145份,尿液标本140份。对比不同标本的检测阳性率。结果:尿液标本阳性率33.57%,呼吸道标本阳性率30.65%,血液培养标本阳性率9.27%,粪便标本阳性率5.52%,尿液标本及呼吸道标本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液培养标本与粪便标本(P<0.05)。结论: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率不同,能更好地了解流行疾病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临床标本;阳性率;检验
标本微生物检验为临床常见检验方式,为流行病学分布的重要参考依据。微生物检验阳性率能够帮助确定病原体类型、感染原因及类型,从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参考,对疾病的治疗与控制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加强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确保检验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的阳性率进行分析与探讨,笔者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4月进行检验的800份标本微生物检测样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4月选择检验的微生物检测样本800份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呼吸道标本310份,血培养标本205份,粪便標本145份,尿培养标本140份。
方法:呼吸道标本要结合痰涂片检验结果判断致病菌。采集患者晨痰,嘱患者直接吐于无菌带盖容器内,容量1 mL以上。粪便标本为患者自然排便。采集3 g放在无菌容器内。尿液标本采集120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3卷第27期中段尿。血液标本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集量8~10 mL。所有标本均在采集2 h内完成检测。以德国Vetek 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检验,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加强质量控制。
观察指标:对比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尿液标本阳性率33.57%,呼吸道标本阳性率30.65%,两种标本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培养标本阳性率9.27%,粪便标本阳性率5.52%,尿液标本及呼吸道标本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液培养标本与粪便标本(P<0.05),见表1。
讨论
微生物指的是细菌、真菌、病毒及小型源生物等,可引发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指出,病毒为引发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抗生素广泛应用,药物滥用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导致病菌出现变异,耐药性增加。因此,加强微生物的检验对提高疾病诊断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标本主要包括血液标本、痰液标本、脓液标本、尿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及阴道分泌物标本等。本研究选择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及呼吸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尿液标本及呼吸道标本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液培养标本与粪便标本(P<0.05)。
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影响临床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①操作不规范:检验人员及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标本采集规范进行,导致标本不合格,准确率降低。②标本运输保存不规范:如厌氧菌应密闭处理,不要同空气接触,不规范操作影响标本检测结果。③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足:工作人员对标本采集不重视,未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如患者需自己采集大便标本,部分患者因采集方法不正确,或采集容器不合格,导致标本无法满足检验需要,影响检验结果。
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下列措施:①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学习,使其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熟悉流行病学发展趋势,掌握标本检验技能、运输与保存知识,以提高检验质量。②加强检验管理,建立并完善检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检验操作流程。加强检验环节质量控制,并认真做好检验记录,保证检验质量,提高检验准确性。
总之,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率不同,可更好地了解流行疾病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