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玉平 岳冬梅 刘苏 齐敦益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与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收治行腹腔鏡胃癌根治术患者70例,平分两组。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维持全身麻醉,七氟烷组给予七氟烷吸入维持全身麻醉。结果:丙泊酚组患者拔管后和术后2h、4h、8h、12h、24h静息状态和咳嗽情况下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七氟烷组,术后2 h、4 h的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明显少于七氟烷组(P<0.05)。结论:与七氟烷麻醉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应用丙泊酚麻醉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减少。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丙泊酚;七氟烷;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会对全身麻醉患者恢复期的安全、舒适度及术后康复产生一定影响。应用不同的全身麻醉维持药物,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是否具有差异性、能否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仍有待研究。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在全麻维持中应用广泛,而七氟烷作为一种吸入麻醉药,凭借麻醉诱导简单、平稳等优点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拟观察这两种药物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为该类手术患者选择更适宜的麻醉方法。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70例,按全身麻醉维持药物不同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各35例。纳入标准: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后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ASA分级Ⅰ-Ⅱ级,肝、肺、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者、慢性疼痛患者、对丙泊酚或七氟烷过敏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连接脑电双频指数仪(BIs)。均给予4μg/kg芬太尼、0.2~0.4mg/kg依托咪酯、0.2mg/kg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相关参数设置为氧吸入浓度40%,潮气量8~10 mL/kg,频率12-15次/min,模式为容量控制模式。切皮前均追加1~2μg/kg芬太尼,持续泵入0.1 mg/(kg·h)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至手术结束前0.5 h。丙泊酚组患者术中靶控静脉输注2~4μg/mL丙泊酚至缝皮前,七氟烷组患者术中吸入1%~3%七氟烷至缝皮前,术毕时关闭七氟烷挥发罐,氧流量调至6 L/min。两组术中调整丙泊酚或七氟烷浓度使BIS维持在40~60,术中出现低血压者静注10 mg麻黄素,心动过缓者静注0.5 mg阿托品,术毕前静注10 mg阿扎司琼,并静注1.0mg新斯的明和0.5 mg阿托品拮抗残余肌松。待患者清醒、肌力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连接自控镇痛泵。镇痛泵配方:芬太尼0.02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输注量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送入麻醉恢复室,待患者完全苏醒、肌力完全恢复后,送回病房。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术后2 h、4h、8 h、12 h、24 h静息状态和咳嗽情况下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NRS),按0~10的数字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其中0表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剧痛。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记录术后2h、4 h、24 h的镇痛泵中芬太尼累积消耗量。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比较:两组在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NRS评分比较:丙泊酚组患者拔管后及术后2 h、4 h、8 h、12 h、24 h静息状态和咳嗽情况下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七氟烷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术后2h、4h、24h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比较:丙泊酚组患者术后2 h、4 h的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明显少于七氟烷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丙泊酚组出现体动2例,支气管痉挛1例,恶心、呕吐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7.1%;七氟烷组中体动1例,恶心、呕吐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4.3%。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31,P>0.05)。
讨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行全身麻醉是以多种方式改变伤害性刺激传导过程,通过对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的不同作用方式影响术后疼痛。丙泊酚是一种高脂溶性短效静脉麻醉药,应用于维持全身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蓄积少、患者易于清醒、安全性较高等特点。有研究指出,皮下注射丙泊酚可起到剂量依赖性的抗伤害性刺激作用,减轻疼痛;也可直接抑制山羊脊髓背角神经元引起的后肢伤害性机械刺激反应,减少痛觉的传导。丙泊酚的镇痛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可能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介导的单离子通道和全细胞电流来提高痛阀,发挥镇痛效果。另有报道指出,较于七氟烷,丙泊酚麻醉可减少术后早期镇痛药物,如吗啡的使用量。本次研究中丙泊酚组患者术后2h、4h的镇痛泵中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明显少于七氟烷组,也验证了以上观点。
七氟烷是一种卤素类吸入麻醉药,其在组织和血液中的溶解度较低,可抑制突触前乙酰胆碱的动员及延长不应期,麻醉可控性强。其镇痛作用与甘氨酸受体和α-氨基羟甲恶唑丙酸有关。麻醉浓度的七氟烷可抑制伤害性刺激传人中枢,但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七氟烷可引痛觉过敏,增强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本次研究中七氟烷组患者拔管后及术后2 h、4h、8 h、12 h、24 h静息状态和咳嗽情况下的NRS评分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说明七氟烷麻醉患者的术后疼痛强于丙泊酚,这可能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神经保护、静滴痛觉过敏、减少诱发触痛作用有关。与七氟烷相比,丙泊酚麻醉更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应用丙泊酚麻醉术后疼痛较于七氟烷麻醉明显减轻,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