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汉忠
(广东省五华县棉洋中学,广东 五华)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相互促进,但教学效果是关键,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呢?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哪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来学习与探索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好物理实验的情境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是物理课主要组织部分,物理知识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课题,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可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求知的欲望,有利于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在“光的折射”一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先把硬币放入碗中,起初茶碗看起来是空的,但当你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时,就会发现碗中原来还藏着一枚硬币。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这个实验的价值不仅在于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为什么刚刚茶碗是空的,为什么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时,而硬币就慢慢呈现出来”,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发展。
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展新观点的起点;物理本身是一门抽象思维学科,这样就会使学生难以学习与理解,如果能够联系生活,使抽象问题变化为生动化、具体化,学生就能有趣地学习,也便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在学习向心力的来源时,让学生用手抡一个被绳子拴住小物体做圆周运动,然后手松开绳子,小物体就会沿直线飞出去,说明做圆周运动需要手拉着绳子来提供向心力,地球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没有绳子呀,是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呢?激发学生思考向心力的来源,是因为地球与太阳之间有引力,这种引力提供了向心力。
物理的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探索,才能不断发展与创新。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就需要设计好问题情境,而教师的“导”就是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将学生导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挖掘出学生潜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达到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加速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启发式问题:(1)什么是速度?(2)什么是速度变化?(3)什么是速度变化快慢?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求知欲,让其有很想通过这节课,探索“事情”的真相的动力。
教师流畅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教学语言也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限的,学习物理就需要想象力。讲课的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时,只受重力的作用。在“圆周运动”中关于向心力,向心力不像重力、弹力、摩擦力那样作为具有某种性质的力来命名的。它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我们只能说由什么来提供向心力,而在受力分析时说“物体受到向心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强调指出。
“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知识丰富、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都会令学生崇拜,古人说:“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等特点,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缤纷的物理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具体化、形象化,因而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又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感知,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科学技术。
讲授“超重与失重”问题时,可创设三个情境:(1)让人站在底部放有弹簧秤电梯上,静止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2)让人站在底部放有弹簧秤电梯上,让电梯加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3)让人站在底部放有弹簧秤电梯上,让电梯加速下降,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分析三种情形下,选择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析人对电梯的压力变化,然后比较三种情况下压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动态图景,帮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什么时候压力与重力相等、大于、小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图景,使学生一目了然。
生活中有物理,物理中有生活。知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就需要精心地设计好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