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皮凤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一中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扮演教学内容中的角色,通过角色间的互动,使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关系变得简单、形象、具体,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这就是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助力教学有效性大幅提高进行探究,与同仁共勉。
影响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最大障碍即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高中生物抽象难学,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生物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师生通过扮演的角色进行互动交流,情景逼真,趣味浓厚,同时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掌握。
学生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十分活跃,课堂充满了欢笑。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较快理解和掌握了胚胎移植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快品种改良对保护优良品种和物种具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了胚胎移植技术的流程。
高中生物之所以难学,更多是各知识点繁琐、抽象,而由于高中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有限,很难快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重点。若运用角色扮演开展教学,让学生以真实的身份扮演教学内容,以获得切身的体验,则会很好地降低知识理解难度,使重点难点知识更加简单化。
例如,教学“减数分裂”一课时,一直以来生物教师多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挂图来辅助教学,通过将“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而由于“减数分裂”的知识内容十分繁琐、抽象,学生又没有切身的感性认识,教师无论怎么讲解,学生还是“鸭子听雷”——听不懂。若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则可以较好地化解这一难题。首先让学生快速复习“有丝分裂”“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知识,然后选2名女学生背靠着背紧紧地站在一起,让她们扮演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体单体。再选2名男同学,以同样的站姿来扮演另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体单体。这时,让扮演者模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同时,再选4名女同学和4名男同学,让他们共同扮演一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姐妹染色单体),让8名同学模拟表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通过上述角色扮演,使复杂、难于理解的生命活动现象简单形象地呈现出来,学生不但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整个分裂的过程,而且可以清楚地区分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之间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差异,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中的很多生理运动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这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而高中生物课堂实验条件十分有限,很多生命活动的变化,靠实验根本无法满足知识学习的需要。这时,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光合作用过程中,学生对其中的物质变化、能量转化及概念原理和规律感到十分难以理解,可这一知识点又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以往学案和课件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讲解也感到分外困难。这时,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挑选乐于表演的学生分别扮演色素分子、CO2、C3、C5、C6H12O6等物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变化过程的互动,使微观难以理解的过程具体化,整个学习活动,学生乐享其中,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相关的条件、物质的转换和能量转换以及二者的关系。
角色扮演教学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但由于活动中学生较为兴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处于浅层次,需要在角色扮演教学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讨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全面有效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学“DNA分子的结构”一课时,引导学生开展完角色扮演后,师生共同反思总结出以下知识点: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碱基在内侧对位;碱基的种类决定了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种类,碱基对排列顺序的不同决定了DNA分子的不同;DNA分子中A=T、G=C;每个DNA分子都有两个游离的磷酸机团,分别位于两条链的一端。此时,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点,师生共同总结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DNA分子有500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点22%,问该DNA中的鸟嘌呤和磷酸基团的数分别是多少?在角色扮演基础上提出更加有深度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得出:碱基数=磷酸基团数,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数之和占总数的50%,通过有针对性地再次提出具有延伸性的问题,使角色扮演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高中生物开展角色扮演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其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指出的是,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实施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新实施。只要能使生物学概念、理论等知识重点变得具体、简单,易于理解、掌握,就该大胆、有序、逐步完善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