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宽
(广汉市宏华外国语学校)
近年来,初中语文的教学一直备受学校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语文作为一门集语言与思维于一体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逐步发展、提升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学生不仅要实现从小学语文学习思维向初中语文学习思维的转变,还要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人文素养,为高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课堂教学中,对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变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充分去挖掘人文知识,提升中学对于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初中语文的课堂学习,能够拥有良好积极的心态、高尚的品德和较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实现初中语文教育的最大价值。
想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是关键。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过于注重对一篇课文重点字词句的讲解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而忽略了从课文中挖掘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情感,发现这些人文情感的重要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教材入手,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地研读课文,不仅要找出一篇课文的重难点知识,也要去分析一篇文章的本质,发掘课文中所体现出的大量的人文情感,用其中的人文情感来教育和感化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比如说,在对《〈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通假字以及多义字词的解释,而且要让学生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体会到人要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谦虚之心,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
处,并将之内化吸收,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也要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感知到时间如白驹过隙,只有珍惜时间,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通过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知识,能够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一边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源于生活,并会对生活产生诸多影响,它与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语文课文来源于作者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悟,里面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情怀。而若想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每篇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将所讲授的内容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联系现实生活,使他们去回忆自己是否和作者有相似的经历,从而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本质与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全身心地走入初中语文课堂,感悟课文的精髓,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比如,在对《背影》这篇文章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回忆自己父母的背影是怎样的,“父亲的腰弯了么?”“母亲的背有没有驼?”并让学生回忆一下每次父母送自己出行时都会说些什么,都会为自己准备些什么东西。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父亲对于儿子要离别时满满的不舍之情,也能感悟到儿子对于父亲的思念之情,从而让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和艰辛。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灌输理念,师生之间缺少一种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教师也不能及时地得到学生的反馈,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的渗透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师工作时,要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对于一篇课文的看法和观点,以及他们有没有很好地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
比如,在对《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在讲完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子之后,要留下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去发表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与观点,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回答去了解学生是否真正体会到了一个人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绝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文情怀,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出贝多芬的伟大之处以及需要学生去学习的地方,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艾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0.
[2]徐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学语文,2015(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