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导学案”模式的教学实践

2018-02-24 21:56:04
新课程(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反比例图象学案

廖 毅

(安岳县东胜乡九义校,四川 资阳)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关注数学课程的把握和运用,分层导学教学主要是将精力和时间投向学生,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关注知识学习的运用能力。在教师的帮助和指挥之下,实现数学课改之后的倡导积极主动与学生的勇于探索学习目标,由此以下对分层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作出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

一、分层导学案的分层策略

(一)学生分层

在当前的分层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的分层,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处层次有所了解,例如常见的快慢班教学,这样就是非常显著的分层;另一种是隐性分层,隐性分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无从了解教师按照怎样的规则去分层。一般情况下的分层都是保持原有班级模样的情况下进行分层的教学,这样的分层就是在一个班级中进行分层次的流动。例如,中下层的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这样就可以越居到上层。分层是面对所有学生进行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避免学生在不同班级之中的流动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感以及班级管理上的困难。教师在分层次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智力水平,还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在分层导学案的运用过程中还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A、B、悦三层。

(二)目标分层

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分层之后还需要坚持面向全体以及兼顾两端的思想,争取能够让新课程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让教育的目标被优化,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教师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初中数学的学习质量。在新课程标准之下一定要把握好三个方向的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授“函数”的过程中,知识目标的确定,若是第一层A层的学生,目标就是学生可以通过探讨的方式对函数的定义进行理解,并且对函数在a>1和0<a<1的时候对比函数的图象和基本性质。若是B层次的学生,只要学生能够听懂教师的讲解,准确识别出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即可。悦层次的学生可以记住函数在这两种情况下的图象和基本性质,并且能够找出这些图象中存在的不同点,了解图象的性质特点。定制不同的目标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感,同时也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

二、分层导学案的编写和实施

(一)分层导学案的编写

课前预习栏目的编写。学生课堂学习之前还需要教师编写预习栏目,为学生的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也能够让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更好地过渡,温故知新。教师在分层次进行导学案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基本理论,关注学习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争取能够为这些学生弥补一定的知识,若是基础比较突出的学生就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在教授“反比例函数”的过程中,教师要清楚三个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为了减少新课程学习的障碍,可以对A层学生设定的预习题目是如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且给出解析式让学生描述出图象是怎样的,什么是反比例函数,思考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后续的B、悦层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但是式子要更加简单,思考的路径也更少。

(二)初中分层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某个命题形成的活动实践操作方式。分层导学案还需要以分层实施和异步达标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师切实分清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确定教学内容。初中教学分层导学案可以分成四个步骤进行,分别是新课的导入,这个阶段要对学生做出分层的基本要求,另外,是知识导航,在知识导航之下按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策略和目标做好知识浏览工作,之后是课堂交流,课堂交流主要是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开展和研究,最后例题精讲,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中完成相应的练习。每一个步骤的目标都非常明确,在这个步骤中学生的学习方向性更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清晰的学习范围内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知识梳理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数学“分层导学案”模式的教学实践作出分析研究。分层导学案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对知识内容进行分层,最后强调学生在分层次之后的学习目标达成,由此给学生更为清晰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体验。

猜你喜欢
反比例图象学案
判断正、反比例三步走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乡愁导学案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3.3 反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反比例函数难点聚焦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