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全
(甘肃省民勤县新民小学,甘肃 民勤)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因此还一直保持着以数学、语文为主科的教学观念,对于科学实验教学一直流于形式。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课本内容,不做实验、不创新发展,更不注重教学的效果,这样一来,便无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师,为适应教育的潮流、打造全方位的人才,在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理应进行教学探索。
教师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甚至影响着他们对这一门课程的认知。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为了增强实验的有效性,我们应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液体间的溶解现象”这一模块时,笔者就采用了互动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讲解。首先在一堂课的开始向学生展示洗发水、食用醋、食用油等液体,根据观察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液体的不同之处;之后将洗发水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猜测它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教师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提问的互动方式让他们回答洗发水进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他们对此观察的十分仔细;最后笔者在实验的操作之前提出疑问:液体能否完全溶在水中?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有的回答不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做出实验:将食用醋以及食用油依次倒入水中,通过观察,他们得到答案食用醋能够溶解在水中,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在这样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凭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这样一来,他们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的过程当中,以此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过去农村硬件设施落后、实验室里的工具较少、教师观念落后等原因,在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多年来形成了教师做、学生看,学生自己“不动手、不探索”的现象。作为新时代的农村科学教师,在课堂的实验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才能够从实验中找到动手的乐趣,从而达到增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液体间的溶解现象”这一模块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实验明确、操作简单,教师在为学生做过一定的内容讲解和示范操作后,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为了让实验的过程清晰明确,我要求每人制作一个表格,表格的内容为胶水、食用醋、食用油这三种物体进入水中的位置、在水中是否扩散以及是否溶解。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奇心重,因此对于课堂的实验操作表现的兴趣十足,他们观察到胶水进入水中沉入水底、食用醋进入水中分散开来、食用油进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胶水和食用醋都能扩散、食用油不扩散。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总结出胶水和食用醋都能够溶于水、食用油不能溶于水。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实验乐趣的所在,又深化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实践与生活的联系。小学生要能够根据课堂的实验教学联想到生活的实际问题,并且凭借对课本的理解解决一些生活的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本内容让他们在课下进行拓展练习,从而增强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完“液体间的溶解现象”这一模块之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动手实践。从厨房用品入手,试一试食用油能否溶解在其他的液体里?在课上学生纷纷展示了自己的实验过程:他们将醋、酱油、料酒和洗洁精分别倒入沾满食用油的玻璃杯中,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食用油能够溶解在洗洁精里。由此联想到生活实践,在洗碗的过程中首先倒入洗洁精,洗洁精能够将碗上残留的食用油分解;之后用水冲走,水能够分解洗洁精。通过液体之间溶解的原理,学生能够将实验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实验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理念已经贯彻落实到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中。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积极适应教育新潮流,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通过互动教学、学生动手、拓展练习的方式,增强实验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