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俐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余庆小学)
我认为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更要有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刻画了一位为磨炼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的母亲形象。初读文本时,我就在想:这篇课文,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从“姓语”的角度上可以学到什么?许多老师都抓住了母亲曲折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作为核心语用点进行教学。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大胆删去繁枝末节,初读后,直奔重点:“老师发现,在对待孩子学会看病这件事上,始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母亲的心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很快能发现,这两种声音是: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看病,不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看病。老师进而让学生快速默读,关注母亲的心理,进行品词析句,做批注:能体现母亲认为应该放手的句子画“——”,能体现母亲认为不应该放手的句子画“∽∽∽”,并在你有感触的词句旁写感受。时间在流淌,而我却沉浸在这种安静品读的氛围中,没有着急,没有催促,只是巡视、欣赏,时而点拨,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可谓:情之所至,水到渠成!
当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后,教师要善于追问,促进他们深入探究,能激活他们的思维。当学生自读自悟后,在汇报交流环节,一位学生只抓住了后半句进行汇报,而前半句有许多关键词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于是老师追问:“你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母亲只是后悔吗?从哪个词看出来?”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很快抓住前半句的关键词进行品味。可见,教师的追问能把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引向更深处。
(1)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检查生字词后,教师抓住“按图索骥”一词,首先给学生简短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让( )按照( )去( )。学生很快提纲挈领,老师立即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看来,抓关键词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相信,通过这次训练,学生已经学会了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会阅读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强调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所以一定要在课堂中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
①批注读书法。课堂上,老师没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逐词、逐句地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词析句,做批注,写感受。教师巡视时,会用“真好,你把这个词勾画出来,还写上了自己的感受,真会读书。同学们就应该学习你这种做批注的方法”这样的语言指导其他的孩子如何做批注。
②身临其境读书法。这种读书法能帮助学生在读文章时把自己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当有一个学生在体会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中“坠入”一词感情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然后有感情地读。
“有分享的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而言的。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做自己,鼓励个性,鼓励创新,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语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应当学会利用学生这一需要,发挥激励语的作用。在《学会看病》的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老师激励语的魅力。当学生汇报得精彩时,我说:“为他了不起的阅读能力鼓掌!”“你真了不起,我要和你拥抱!”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我说:“你如果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就更好了,试一试!”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所以,我认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充分自读自悟之后,教师也是放手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后的体会,教师只是在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上抓住契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
总之,阅读课就要凭借文本,通过构建有思想、有方法、有分享的课堂,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情感,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学会阅读,学会分享,学会思考……这样才能让文本增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这才是真实、高效、本色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