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用心感受
——让孩子们在听赏中快乐地学习

2018-02-24 16:01
新课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音乐课素养音乐

张 莹

(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

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已有六年了,这几年中我在不断反思着自己的课堂,每节课都希望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收获。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靠平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细节之处慢慢灌输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把握住学习音乐的正确方向,并且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孩子真正喜欢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最难的。

大部分人认为音乐课很简单,孩子们也觉得上音乐课是来“玩”的,上不上好都无所谓,觉得上音乐课只是唱一首歌那么简单,更别说对音乐知识的渴望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愿望。然而我发现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很浓厚,但他们对音乐课的理解很浅显,认为就是唱歌、跳舞、放松、高兴,当然这是音乐课的一部分,但这些并不是全部。教学目标中规定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音乐是让人愉快的,但音乐知识却是枯燥的。学生每次都能把歌曲乐曲记得很清楚,但对相对应的知识会选择遗忘,这是我很苦恼的地方。

很早之前,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能不能上课外的歌曲。”我说:“可以,你想学什么?”学生说:“想学一些流行歌曲,比如说《小苹果》《小鸡小鸡》《青春修炼手册》之类的歌曲。”这类歌曲总体上的特点就是欢快、搞笑,对于他们来说确实这些歌曲比课本上的歌曲要好听,但是我还是没有同意。学生问为什么,我说:“等你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后,再来选择一些课外的歌曲进行学习。”下一个问题肯定就是:什么是音乐素养?当时我按照我的理解回答的,我说:“你能跟着没有歌词的乐曲不自觉地笑或者哭,或者你能通过聆听歌曲体会到作曲家的内心感受和作曲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者你能感受出歌曲更深的含义,这些都是音乐素养的体现。”但是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思考,才真正理解了这和学习目标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相吻合。

本着不要把学生刚刚树立起的学习音乐的愿望扼杀在摇篮里的原则,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音乐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而音乐素养是音乐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所必须掌握和具备的,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重要性,就好比汉字、词语、语法结构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一样。音乐素养教学不是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问题,它是音乐的基石,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入门课程,也是必学课程之一。

当我真正懂得音乐素养的含义之后发现,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学习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就无法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学习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生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学习音乐素养的学生,能够具有听辩、唱读、视奏、欣赏四项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也就不具备学习音乐的能力。

当然小学阶段不可能一下子学习这么多的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一级一级地学,不要跳级,要多做练习,多动手,多写作,不要硬记理论概念。要和学习乐器结合起来,加强视唱能力的培养,提高读谱速度。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所以我决定从听开始,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有限,可能不能完全做到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但是要尽力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而且通过聆听来学习和记忆音乐知识,增强对音乐的兴趣。所以我决定从每一堂欣赏课做起。

四年级学习的第一位音乐家叫海顿,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通过他的乐曲其实就是想讽刺王公贵族们不懂装懂,听音乐听着听着睡着了,故意要吓他们的。学生也同样被吓到了,然后再引导出这首曲子的题目叫做《惊愕》。然后紧接着引出要学习的强与弱记号。我觉得这样比我说一千遍记住强弱记号,效果要好得多。

紧接着还是海顿的作品,这一首如果只通过听来学习对学生有些难度,所以我选用了视频。视频快结尾时,音乐家们演奏完自己的部分一个个退场,最后就剩一把小提琴在演奏。学生当然会注意到这个奇怪的现象,通过这个表现来告诉学生演奏的人越来越少,器乐越来越少,声音就会慢慢变弱。音量慢慢变弱变强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另一个力度记号渐强与渐弱。我就是通过这样的聆听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

慢慢地,学生开始期待听赏课。他们开始学着在听的过程中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不同曲子的不同看法。有些是静静地聆听,有些是伴随着音乐手舞足蹈,但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想这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总之,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内心的感受。其实,不止是音乐,任何事物都需要用心感受。教师要用心感受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几年来,我不断地思考着,努力地践行着,今后我还将继续且教且思。

猜你喜欢
音乐课素养音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音乐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