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昭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浙江 金华)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爱因斯坦曾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礼仪正是如此,它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是谓礼仪是一个人在这个世上安身立命的根本。礼仪是指人在交际交往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的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礼仪文化教育是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学校礼仪文化教育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如今,我们经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让人操心。那是因为,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下,过分追求分数,养成教育渐渐被淡化甚至放弃了。有专家说,如果学生对礼仪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那么学生的智力水平很有可能也会出现问题。为此,学校根据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了一项学校礼仪文化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随意乱扔垃圾,卫生环保意识薄弱,随意践踏破坏学校绿化;浪费现象严重,节约珍惜意识淡薄;公共场所文明礼仪知识缺乏;面对自己的错误,喜欢推卸责任;对待同学,缺乏耐心和友爱之心;对待父母,缺乏孝义,不懂得体谅。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是这些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实施,去改变。
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中抓起。为此,学校根据具体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礼仪文化活动。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折射点。在重视学生的学校教育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礼仪文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和家长参加颂经典、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中华诗歌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许多优秀的礼仪文化都蕴藏于诗歌当中,如《三字经》《弟子规》。通过经典的诵读,让学生和家长在礼仪文化上有一个精神的支持。立家规,扬家风,可以让家长深刻意识到家庭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清明节,带领学生参加扫墓及慰问烈士后人,继承和发扬先烈的爱国精神。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鼓励学生给自己的师长、父母送上一个拥抱或者一份小礼物,鼓励学生爱要大胆说出来。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鼓励学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
从学生说,学生行为习惯得到改变,懂得了礼仪、尊重,有了一份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老师、家长上来说,在改变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这也是教师和家长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我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文明修养。从学校来说,学生学风学貌的改变有利于学校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礼仪教育不仅局限在学校里,还应辐射到每个学生家庭中。在学校的众多活动中,都采取了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更好地将教育由学生向家长传送,而家长的参与又可以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续和延伸。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我们正犯难,如何向我们的小学生解释其中的内涵时,却在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找到了出口。
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校都会要求学生穿校服,戴红领巾,唱国歌,行队礼,当下午降旗时,不管你在干什么,全校师生在听到降国旗音乐时,都要停下,朝国旗方向行注目礼或队礼。每年的清明扫墓,慰问烈士后人,都是我们爱国的方式,我们虽然没有经历战争,为国捐躯,但是我们正在继承和发扬先人的爱国精神。此乃爱国。
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词语,却在我们平时开展的活动中,潜移默化中,迎刃而解。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众多的文明礼仪。
一个人知礼仪,行有度,勤思考,懂反思,自身的素养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一个家重礼仪,教有方,知轻重,懂尊重,这个家才会受人尊重,才会一直延续。一个学校推礼仪,重规范,事无巨细,学校才会有底蕴。而我们的国家正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家,一个个学校,一个个其他的社会载体组成。当整个社会礼仪文化、文明素养得到提高,我们的国家才能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