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 王 娟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手段的转变不应该只存在于高中基础分科课程中,对高考成绩的盲目追崇也应该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追求。此中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主观与客观方面的问题,想要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必须纠正当前弊端,在美术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深深地体会到当前高中美术课堂中的不足。首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如何在高考中取得更高的成绩”,这样一来必将提高语文、数学、英语以及文综理综等主要考试课程在总体课程安排上的比重,降低了美术、音乐等科目的比重。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美术课程的开展,导致老师“教”的积极性与学生“学”的积极性都不高,学生与家长都不重视美术课,在根本上违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由此也会导致在美术课上老师只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画画,注重对“形”的模仿,忽视了在绘画中对情感的投入和培养。
其次,教师在美术课上的教学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更不用说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传统的讲授法能够快速系统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教师不能运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来讲授知识。例如,在一堂高中美术课中,一开始教师给学生讲授一些明暗、角度、结构关系,然后摆放好一些水果实物,让学生围坐起来从自己的角度开始绘画,下课之前上交自己的作品,然后评卷打分,这是许多高中美术老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较高的绘画能力远不如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重要。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兴趣下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和克拉斯沃尔最先提出情感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丰富而又恰当的兴趣,以此引导自身的行动。情感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成为举世闻名的六大教育法之一。在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引导下,高中美术教学的改革首先需要融入的是情感教育,也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培养全面型的复合人才。
要想在高中美术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务必要打下两方面的基础。第一方面就是建立教师的情感教育基础。在传统教学思想下,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第二个方面就是学生要把握自身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投入到课堂当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交流。在这样的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可以以这样一堂课为例: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探讨一下自己对于绘画的认识,再通过几个例子,运用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绘画中明暗、结构、角度等对绘画的影响,再为学生摆放实物,让学生轮流交换座位,从不同的光线角度、视觉角度体会会其中的不同,完成画作之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互相点评,互相鉴赏,共同进步。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融入了情感教育的改革之后,首先就要打造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的焦虑不单单是一种情绪,更会转化为一种情境,影响着美术课堂上的学习,这种消极的情景影响着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更难找到创作的灵感。建立一种富有情感的课堂氛围能够改善原本沉闷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作品中升华美。教师还要通过美学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形成积极和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例如,在讲到《飞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飞天到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的想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飞”,再通过欣赏飞天作品,让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努力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需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争朝夕,不断努力,从自身做转变。坚持在新的、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国家教育目标的规范下,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稳扎稳打优化美术课堂,让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让美术教学真正成为人精神上美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