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刘星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生本教育的普及,当代课堂的模式已由老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逐渐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趋势势在必行。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机制,这终将成为一种形式而已。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运而生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特性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活动中,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为本小组,也为自己而战。
新课程理念中,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侧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却又可以运用于实际的一门学科。如果整节课下来,都是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课的话,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所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小组学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老师把本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为5人左右,人数不宜过多,否则学生的参与度不明显。以自愿为原则,但为了组员间能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老师也应做一些引导和调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活跃程度等所存在差异,按照同等比例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制定本组的学习目标以及口号,每个小组选举产生一位组长。根据我校的实情,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分为5人一组,产生一位组长。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可以以师徒组作为小组。同学们可以自愿拜师,选择自律性较好的同学为师傅,一位师傅最多只能带三位徒弟。师傅负责徒弟日常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徒弟要虚心向师傅求教。师傅不懂的地方可向老师求教,再传授给徒弟。
在初中的思想品德学习中,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不是“怎么教”,而是“让学生自己怎么学”。理论的学习难免枯燥无味,老师讲得天花乱坠,也难以阻止学生日渐疲惫的身心。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同学们重新找回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做“老师”的小组,要认真研究,探索本单元的复习重难点。当然,真正的老师,是掌控这一切的幕后推手。老师要融入小组的研究之中,适当给指导和意见,并提前培训这些“老师”。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当中”,老师可以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应对问题的解题思路。然后,给予学生鼓舞和信心。这就能让这些“老师”们更加出色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为了出色表现,他们会把课堂延伸到课后。课前课后督促其他小组做好预习和复习。而作为学生的小组,为了本小组荣誉,必定也会在课后积极准备,课堂上积极参与。从而获得双赢的局面。比如九年级的《国家荣誉》这一单元,就题目来看,内涵深,概念笼统,难以入手。因此,老师先和各小组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本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然后让各小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国家荣誉进行小组活动。此外,老师还可以可以指导“老师小组”设计一些有趣课件,简化,归纳本单元重点,加深学生记忆。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课程性质就是带有一定的实践性,老师可以引导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实践体验,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的《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布置各个小组课后完成以下作业:1.观察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对他们的行为中所体现的责任进行分析。2.观察社会成员的角色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完成这两项作业的过程中,各个学习小组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和发现。作业完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习主动性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再好的教学设想都有不足之处。例如,在思想品德合作学习小组中存在以下缺点。1.有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以赛制为过程的合作学习小组,有时会产生恶性竞争,不利同学关系。3.有些“小组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导致学习效率不高。4.有些小组在作答的时候拖拉,声音过小,这都影响到了课堂效率。5.赛制的结果必有赏罚,奖罚不当都会引发同学对老师、或同学之间的不满情绪。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美好的潜能,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中肯的评价,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奖励,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