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联群(聋人)
聋校教学手语技能是教师用正确的手势动作,辅以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及口形,按照聋人手语习惯特点与语法顺序规则,对教材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说明、讲解等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的课上得很好,聋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率很高,这除了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之外,也和教师娴熟的手语技巧有着很大关系。有的教师虽然教学设计很好,备课很充分,但是手语技能欠缺,聋生看不懂、没兴趣看,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聋校教师的备课不仅需要备知识、备学生,还要备手语。教学手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聋校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使教学信息传递受到损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的教学手语要忠实地表达想法。目前很多聋校教师认为准确的手语就是按照汉语的语序,一一对应地打出相应手语动作。这种想法是欠妥的。比如“好评”按照汉语的语序打为“好+批评”,会让人疑惑:“好”,为什么还要“批评”?准确地说,这种打法是将汉语的词语翻译成手势,然后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来构建句子。[1]因而也称“文法手语”或“手势汉语”,它是聋校教育教学的产物,由健听教师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聋人共同创造,没有一定汉语素养和积累的聋生难看懂这种过于“准确”的手语。
此外,还有一种“自然手语”,它是聋人群体的母语,是他们在长期相互交流中自然发展而来的一种复杂的视觉空间语言,是以手部动作、身体姿态及面部表情的变化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而进行语言交际的一种符号系统,是聋人交际的主要工具,是一种独立的语言。[2]自然手语具有形象性强、生动易懂的特点,因为它更富于变化,更符合聋生的习惯。自然手语在信息的传达上更便利,但是,它与手势汉语相反,在准确区分汉语词汇上存在困难,比如,“看不起”“歧视”“鄙视”都用同一个自然手语表示。
自然手语与手势汉语都是聋校教育教学常用的教学语言,“准确”的教学手语应该是手势汉语和自然手语的综合运用。但综合运用不等于随便运用。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都有各自的运用优势。比如,自然手语在解释生涩词句、阐发难懂概念、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上有特殊优势;手势汉语则在培养学生积累汉语词汇、准确描述定理公式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它们的优势。
手语的基本要素有手形、位置、方向、动作。此外,节奏、动作速度和幅度、面部表情、体态变化等也是手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正确理解并善于运用这些表达要素。
手势动作的速度快慢、动作幅度大小与所表达的事物内容性质程度、人们的心理情感活动有关。比如,打“下雨”手势,手势动作慢而小,这表示小雨,如果动作猛急而大,则表示雨大又迅猛。“喜悦”和“高兴”的手势相似,但“喜悦”的动作幅度较小,“高兴”的动作幅度较大。同理,“担心”的手势动作大小也表示担心的程度大小。
手语还需要配以面部表情、口型、头部和体态变化等。“手语中的表情及身体姿态,国外学者称之非手控特征(nonmanual feature)”“非手控特征及其特定组合有不可或缺的系统化、固化的语法功能”[3],能使手语表达更为准确、更为生动,吸引聋生的注意力。如:喜悦、骄傲、笑、呆板、得意、从容、含蓄、无所谓、娇气、惊讶、悲观、恩怨、责备、鄙视、痛恨、冤枉等手势都要配以面部表情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头部姿态是手语中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比如打“为什么”手势时,头部端正,表情严肃,这就有责问的意思;头部稍歪,带着疑问的表情,这可以使聋生感到亲切,从而愿意积极思考探索。再者,打手势表示“是”的同时,头部向前点一下,是加重语气。
另外,聋校教学手语中的体态语是以身体动作表达的,有一定的模拟表演成分。如“跳舞”(双手背抵于腰部,扭动几下身体)、“企鹅”(双手平伸,指尖向前,掌心向下,置于腰两则,然后两手交替下按,身体随之左右摇摆,如企鹅走路状)、“虎”(双手五指弯曲如兽爪,一前一后,向前伸出如攫物状)、“铅球”(左手向前抬起,身体后仰,右手五指弯曲,如托铅球,然后从肩部向前推出,如推铅球状)、“游泳”(双手微曲,两臂同时向前伸出、划动,如蛙泳动作)等。
“形象性”是手语的一大特色,是不可回避的。有的教师认为表情夸张、模仿逼真不好意思,甚至太难看,这种想法是欠妥的,“形象”本身就是手语的一种特殊的美。
《中国手语》收录词语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了使教学顺利完成,聋校教师根据手语构成原则自创手语。自创手语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自创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遵循区别性、准确性、形象性三个原则。自创手语不是闭门造车,无中生有,而应根据手语的构成原则,创造出合情合理、易于理解的手语词汇。“区别性”是指新创手语要避免与其他手语重复;“准确性”是指构成新手语要合理准确反映出事物的内涵特征;“形象性”是指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外貌形状、动作、性质、特点等,使聋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语文《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中的“苟活”一词,没有现成的手语词汇,需要自创。教师们使用过如下打法。第一种:第一个动作:G(“苟”的首字母),第二个动作:活。第二种:第一个动作:藏,第二个动作:活。第三种:第一个动作:双手伸开,掌心向下,置于胸前,然后,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捏在一起,同时双手向胸部靠拢,装扮狗的畏缩状,第二个动作:活。
第一种自创手语“区别性”差,不便于识别其含义。第二种自创手语“准确性”不足,容易被误解为藏某物。第三种既有别于其他手语,又准确地表达了意义,并且注意了形象性,符合聋人认识的规律,易于被聋生接受,相比之下,是较好的自创手语。
第二,自创手语要注意事先约定的原则和一定范围内的通用。聋校任课教师与他所教的聋生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彼此之间较熟悉,聋生对教师的自创手语是能理解与记住的。但是,要先和聋生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认可接受后再运用。如果事先能够与学生探讨几种打法哪一个更易于接受就更好了。另外,教师创造出来并被学生认可的手语词汇最好能够记录在案,在教研活动时与其他教师交流,以保证全校同学科教学手语的一致性。
聋校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自创手语能力,还要有理解聋生自创手语的能力。聋生为了交流方便,会自编手语,也有从社会聋人那学来的社会手语。教师有必要对这些手语进行观察研究,一方面吸取有助于聋校教育教学的社会手语,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聋生所表达的意思,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聋生是通过视觉器官观看教师的手语来获得文化专业知识的。由于对听觉障碍的代偿,聋生的视觉能力较好,观察事物比较敏锐,但是视觉持久力较弱,观看教师的手语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视觉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文献资料表明,人的视觉持久力远远不如听觉持久。有些聋生刚上课时精神抖擞地听课,不到十几分钟就开始打哈欠犯困,这与他们的视觉持久力及教师使用手语时间过长有一定关系。
聋校教师应该了解聋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注意缓解、避免学生的视觉疲劳。比如,在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运用教学手语,注意掌握好手语的节奏变化,手语表达力求丰富生动,排除不利因素,不使用过多过杂的手语,以免聋生眼花缭乱导致视觉疲劳,尽可能让聋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聋校教学手语不同于社会手语。“社会手语”是社会聋人群体使用的手语,和他们所处的生活工作交际等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手语书上没有的许多新事物和新名词,他们为了满足思想交流需要,根据新事物和新名词的外貌、动作、性质等,自创了一些相关的手语,在聋人群体中流行使用,其中大部分是自然手语。聋校教师可以从这些自创手语中吸收内容健康、形象文雅、符合事物特点的手语来补充聋校教学手语,这样将会有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但社会手语只能是聋校教学手语的有益补充,不能完全取代教学手语。聋校教学手语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具有很强的“教学性”。
“教学性”首先体现在教学手语应有助于学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手语要利于聋生将手语转换成书面语,包括记录课堂笔记。聋生写课堂笔记多是从黑板上或书上抄,极少把教师打出的手语转换成书面语记在笔记本上。访谈学生得知,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打手语快,学生看得不清楚,没法记笔记,或者教师不注意给学生留记笔记的时间。
教师打出的手语信息通过聋生的视觉进入大脑里,形成手势表象,如果聋生不把这些手势转换为书面语,那么这些手势仍然停留在手势表象阶段,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加强训练聋生把手语转换成书面语的能力,鼓励他们有意识锻炼这种语言转换能力。学会两种语言的转换,才能借助手语学习汉语,而不是只受到汉语负面迁移的影响。
同时,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教学手语准确清晰,速度适当,适应聋生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手语内容转换成书面语的需要。辩证对待“手口一致”的问题:在以理解为主时,可使用自然手语,不张口;在其他情况下可注意手口的一致性,特别是手语中如有两个词的手势相似,需要在口型上加以区别才能使人看懂的情况。
总之,教师应是正确使用手语的示范者。聋校教师大多存在一种心理,在手语方面,学生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其实,学生难以担当手语教师这个重任,因为聋校教学手语有别于自然手语和社会手语。所以聋校教师自己要有正确的聋校教学手语的认识,夯实基本功,坚持专业发展。
聋校教学手语研究和聋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应该把教学手语研究列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提高。这个过程中聋校教师要注意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加强沟通。
[1]吕会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聋人汉语教学[J].毕节学院学报,2014(3):50.
[2][3]刘卿.聋人自然手语中非手控特征研究[J].文教资料,2014(28):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