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军芳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其中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升的奠基工程,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治理水平,课题组成员先后到邢台市教育局以及邢台市区、隆尧、内丘、巨鹿等县的中小学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对邢台市农村基础教育治理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为提高其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出合理性建议。
近年来,邢台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加大了教育投入,重视教育治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通过招录教师和在职教师进修,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总体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称赞。但是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与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相比,农村基础教育治理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加强学校硬件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保障,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校园、教室、教育设备的改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宿舍数量不能满足师生住宿需求,是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这几年中小学生源明显增多,生源的增多使寄宿学校的宿舍显得很紧张。例如,隆尧县尧山中学每间宿舍容纳12名学生;双碑中学3、4名教师挤在一间宿舍里;有的教师直接就住在教学楼的教室里等等。
第二、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总体较差,例如教室、操场、电脑、多媒体、图书等设施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有位农村小学学学负责人说:“就有几台被淘汰的电脑,根本不能用,住宿教师需要用电脑只能自己想办法。”尧山中学是3、4个教师共用一台电脑。在隆尧县,50%的农村小学还没有操场。
第三、教育经费不足影响到农村小学、教学点生存和发展。在调查中,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都很肯定农村小学、教学点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从整体看,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其现状直接导致大量学生外流,进而导致其教育经费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投资成本,造成教师和农民的双向不满。例如,大部分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没有食堂和宿舍,不能保证学生中午在学校吃饭和休息,因此一些家长直接选择那些能够为孩子提供住宿的学校。
学校的师资力量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者、教师两部分,师资力量从整体看是按照市区、县城、学区、村的顺序依次递减,农村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学管理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者中仍然有一部分人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或者是经济利益趋势,不能够全身心工作,造成教学管理秩序涣散;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管理者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实际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制度,例如有些县(市)没有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教学需要的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同时农村中小学校长接受培训的机会太少等。
第二、教学力量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现象普遍存在,有些较为严重;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大部分教师都能胜任语文、数学教学,艺术类课程、科学、信息技术这些更为专业的课程基本形同虚设,由于缺少能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师,有的学校基本不开这类课程,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缺少有效培训,知识结构老化,其中农村小学、教学点尤为突出,同时教师因为包班教学,基本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寄宿制学校基本没有专职的生活教师,大部分是由年岁较大的教师担任。
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水平,进而导致生源的流失。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学生流向学区中心小学或县城小学,有的学校就剩下十几个或几十个学生,出现了“村弱、城满”的现象;在初中升高中阶段,各县大量优秀的学生流入到邢台市区、衡水、石家庄等地区的中学。优秀学生流失又直接导致各县高中教育质量效果的整体下降,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农村家庭教育落后,很难形成教育合力
在农村,由于观念、学历、生活状况等各种因素,造成农村家庭教育普遍落后,不能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也是造成农村教育水平整体较差的原因之一。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家长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处于置之不管的状态;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尤其男孩子比较溺爱,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对于更多的家长来说,尤其是比较年轻的父母,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素质及知识水平等各种因素受限,当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凸显出力不从心的困境。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人才越来越重要。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基石在中小学,即便自己培养的部分学生不回到本地工作,但对以后本地的经济合作、科技合作、社会事业合作、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有一些人认为,教育上去上不去、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好坏与本地经济发展没多大关系,以致在学校负责人选定、教育投入、学校软硬件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尤其表现在中考、高考成绩上,与周边地市相比,北不如石家庄、南不如邯郸、东更不如衡水。尽管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有所提升,但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坚决摒弃基础教育好坏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有力措施,下大力搞上去。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教育投入不足必然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市县两级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第二,建立县(市)级政府教育经费统筹机制,缩小县际教育经费的差距,避免因财政收入不足而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第三,建立市县两级农村基础教育专项投入预算机制。例如,校舍建设、食堂建设等硬件设施专项经费向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等薄弱学校倾斜,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第四,完善教育经费监管制度。健全教育经费监管、评估和奖惩体系,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高效。第五、提高教育经费的社会分摊度。加强社会宣传,制定社会捐赠办学的促进和保障机制,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及各机关事业单位捐赠教育资金,形成全民支持教育的氛围。
教育管理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向导,是教育事业发展与成败的关键人物。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任人唯贤是关键。
第一,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规则。各县(市)要制定或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教育管理者选拔、岗前培训、聘用、职责、目标、平时培训、评价、免职等相关制度,将优秀人才选拔和留在管理队伍中。
第二,注重发挥学区校长的作用。一是要注重学区校长的选拔,选拔和聘用优秀的人才。二是要制定科学的学区校长流动机制。例如制定学区校长在某个学区的最低任期标准,因为学区校长不能流动太快,否则影响对学区中小学的有效管理。
第三,强化农村中小学校长爱岗敬业思想。一是通过宣传和教育,培养农村中小学校长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其责任意识。二是岗位标准的有效引领。各县(市)要明确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岗位要求,制定符合实际有可行性的岗位责任和要求,明确具体要求,通过制度来提高其责任意识。三是严格奖惩。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农村小学、教学点负责人)的考核,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四是树立榜样,并给予奖励。在农村中小学校长中发现和培育优秀人才,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和宣传,以激励其他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其管理水平。
第四,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一是各县(市)教育局制定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实现全员培训,要突出培养的有效性。二是制定城市和农村小学的订单式对接政策。要组织农村中小学校长定期去对接学校进行阶段性的学习,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学习优秀管理经验。三是制定“管理下乡”的长期计划和目标。由市教育局和各县(市)教育局牵头,由责任心强、管理水平较高的教育管理者组成指导小组,有计划地深入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进行指导。四是加强农村学校校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五是组织教育部门及当地高校联合设立农村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修中心,协助农村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学习教育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教育发展趋势、推进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推动科研活动等等。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现状的核心因素之一是教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爱岗敬业的理想信念。一是认真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具体要求,把爱岗敬业等思想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二是结合学校及地方实际学习和创新科学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安徽和福建一些学校特别注重陶行知先生教育方法和理念,对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二,深化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改革,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一是保证和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应该让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等于或高于公务员或同区域城镇教师工资水平,增加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同时应该根据农村的边远贫困程度设计梯度岗位工资,合理提高比较边远贫困农村教师的工资补贴和福利待遇,增加其吸引力。例如,内丘县设立了农村教师补贴标准,“平原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不含县城中学) 人均80元;丘陵学校人均100元;山区学校人均分别为150元、200元、300元。”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内丘县政府设立了专项农村教师津贴,每半年从县财政划拨63万元,用于农村教师津贴。二是注重解决农村教师的实际生活问题,从生活上给农村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住校教师生活依然很节俭,一天三顿很少吃蔬菜主要是吃咸菜,住宿条件也比较差,还有普遍反映教师得癌症的比例在提高。因此我们要坚持定期给教师进行体检、落实重大疾病救助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等,增加人文关怀让教师更有尊严地一心从事教学。
第三,改革农村教师的编制制度、优化教师的学科结构。一是制定符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的教师编制制度,保证农村教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数量和班级数量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师的数量,以保证农村教师资源能够满足教学实际需要。二是培养和招录艺术类、信息技术和科学等急需课程的教师,保证开足和开全国家所规定的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三是建立农村教师稳定机制。例如,内丘县制订了《内丘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暂行规定》 (内教发[2012]2号),文件规定“新分教师到山区、丘陵区教书,平原、丘陵学校教师原则上在本单位任教六年以上,山区学校教师原则上在本单位任教四年以上,方可提出调动申请。”对建立乡村教师长效补充和稳定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是充分发挥当地高等院校人才资源优势,积极调动优秀大学生的积极性,并制定激励措施引导大学生投身到农村教育事业中。五是为寄宿制学校合理配置生活教师,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对寄宿学生进行专业管理和引导。
第四,深化改革农村教师培训进修制度,让农村教师真正获得成长。一是制定针对农村教师的专门培训和进修制度,要注重培训范围的广泛性、培训的长效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向边远或贫穷的地区教师进行政策倾斜。二是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农村教师。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到城镇、城市等优秀的学校进行阶段性学习,在参与教学实践中得到成长。同时也可以组成优秀教师指导小组定期深入到农村学校进行阶段性的教学指导。三是引导和促进农村学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第五,严把制度关,保证农村教师资源的质量。一是改革教师招录制度,把那些爱教学、适合教学、具有教师基本素质的优秀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二是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晋升体系,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既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师资源的质量。三是树立和宣传农村教师中的优秀典范,并给予其精神和物质奖励,掀起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把提升高中教育质量作为突破点,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要高度重视高中校长的选拔任用,真正将品德高、热爱教育、懂教学、会管理、有能力的人才选拔到校长位置。同时要加强任期的评价、考核,对完不成考核目标、能力差的及时予以更换。二是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优秀高中教师,从教学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适当给予优惠,提高其教学积极性。三是制定和完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奖励制度,激励校长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建立优秀家庭荣誉制度,对优秀学生的家庭给予荣誉奖励或适当的物质奖励。
素质教育与新的高考制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校园文化设计要突出主题。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学生长远发展制定校园文化的主题。例如,邢台市幸福源小学校园文化的主题是“阳光读写幸福成长”,学校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都围绕着主题而进行。二是校园文化要注意本土化和生活化。例如内丘县的南赛中心小学突出扁鹊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三是校园文化要注意全员参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动手共建校园文化,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知识,使每一个家长都能科学地教育子女,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教育发展。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一是通过媒体等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基本知识。二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作用给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利用网络建立家长群或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普及。三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把一些科学的教育知识传播给家长。四是定期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当家长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时容易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方互动,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五是由教育部门牵头,积极发挥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吸收优秀教育者或爱心人士组成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小组,有计划地深入到农村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