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芳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中学,广东 江门)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本土文化作为其载体来对他们进行熏陶、感染和引导。江门五邑地处珠三角西部,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孕育出了独特且内涵丰富的五邑文化。挖掘五邑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中学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从古至今,在江门五邑这块土地上,爱国爱乡人物和事迹层出不穷,他们的行为、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五邑人,也成为鼓舞中学生爱国爱乡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古代,江门新会崖门记载着南宋最后抗元的英勇事迹。在近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爱国人士和团体。如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梁启超就出生于江门新会茶坑村,他的爱国感情在《爱国歌》一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泱泱哉我中华,最大洲之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论。可爱哉,我国民!”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五邑华人华侨把在国外出卖劳动力或经营所得以侨汇、投资或捐献的方式,源源不断地送回祖国,热情地支持祖国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爱国爱乡一直是五邑人的光荣传统,更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可以通过爱国人士的故居建筑、纪念馆、著作等物质载体深挖他们的感人事迹、爱国典故和名言警句等,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中学生形成坚定的爱国意志、养成爱国爱乡的美好情操、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为中国之强大奉献自己的力量。
众所周知,广东在中国近代、现代史进程中发挥了坚定的革命先锋作用,而这其中,都有江门五邑人活动的身影。例如维新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就是江门新会人梁启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被称为“国叔”的江门外海人陈少白,他先后筹建了兴中会,创立了兴中会台湾分会和兴汉会,被誉为“民主革命的先觉者”。旧民主主义革命中优秀的共产党人周文雍来自江门开平,他在面对敌人的枪口时,高唱《国际歌》,临刑前从容不迫地说“为了美好的共产主义,我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此外,在抗日战争中有不畏敌人、敢于牺牲的开平“南楼七壮士”。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江门五邑地区的革命文化也不断地得到孕育、发展和繁荣。今天,我们可以从革命志士遗物、历史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出版资料中去感受它,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其运用于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熏陶学生形成优良的革命传统,培育学生革命创造、敢为人先的精神。
提到五邑文化,必然离不开五邑华侨精神,江门五邑有着“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近400余万,华侨、华人的海外奋斗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有人曾用“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八个字高度概括五邑华侨精神的内涵。
五邑华侨有着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漂洋过海,寻梦异国。广东台山白沙盛华村人毛五光在给后人留的《自叹木鱼》中写道“祖国艰难无生计,时时思考走南洋。就将身价来抵押,四邻借贷甚彷徨。应承唔怕利息重,连忙稽首别高堂。直出香港来写位,落船赤体洗硫磺。水路先从上海过,横滨过了太平洋。烟云暗黑鱼龙啸,洪涛大浪水茫茫。人在船中齐颠倒,劳劳碌碌打千秋。头晕目眩心作闷,频频呕吐不成眠。”到达异国他乡后,他们克服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社会的歧视等困难,刻苦耐劳、敢于拼搏,艰苦创业。梁启超曾说“洗衣业,实在美华人最重要之职业也,东部诸省,十有九业此。其工价最廉者,每礼拜美金八九元(约每月合华银七十元);最昂者,每礼拜二十元(约每月合华银百六七十元)。以此至贱之业,而庸率如此之大,故趋之若鹜。”并在长期与外界的交流中,五邑华侨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胸襟,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他国先进文明,并把海外先进文化带回祖国家乡。比如今天我们去参观开平碉楼,就可以从中感受到罗马式、西班牙式、德国哥特式和英国古堡式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五邑华侨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能够引导今天的中学生知晓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使他们养成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开放兼容的品质与精神,这种精神特质正是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是公民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邑人爱国爱乡、积极参与支持革命改革发展、拼搏进取、兼容开放的事迹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生动直观的教育性。如果将其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能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对中学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又能传承与创新五邑文化,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