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华侨中学 郑 蕊
第一次读你,是刚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个年头。捧着你——《新教育》,我感到这本期刊有所不同:《新教育》,这是一本普及新教育理念的书,它全面阐释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和观点、方法和步骤并展示出美好愿景,是新教育实验的总结和指导,是新教育实验的入门书。我贪婪地读起来,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新教育》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着我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心态。久浸其中,则见识广阔、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我想就《新教育》给我带来的改变谈几点想法:
美的教育塑造美的人生,走进教育过程也同时走进了美。师生在美感愉悦与精神自由中一起学习与成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表现美学智慧与价值观念的活动。
新教育中的理念告诉我,在教育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我是否会被学生去爱,而不是我既然爱了学生,学生为什么不会按我期望的那样发展。关注我是否会被学生去爱,这就意味着我值不值得学生去爱,能不能吸引学生去爱,这是爱的焦点,也是难点。要想被学生爱,我别无选择,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做一个博学向上的人”“做一个带给学生快乐的人”。言教不如身教,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我的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的话,我认为这是由于我“技术型的爱”的某些环节或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爱的双向选择性决定了教师的爱是无条件的,学生的爱是有条件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成长着、收获着:当班里男女同学之间有隔膜时,我选择与学生共读《爱的教育》。在共读中,学生之间的鸿沟消除了,班风学风融洽了;当遇到陈同学自卑内向的性格时,我选择用“语文随笔本”,在纸上用温暖的文字,让他从封闭的空间中走出来,成长为一名自信开朗的优秀学生;当班里的男生沉迷网络游戏时,我选择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与他们开展篮球比赛,击掌相拥,享受运动流汗后的快乐与收获友谊的满足。岁月把这点点滴滴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日子,让我由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省级骨干教师……
朱伯特曾经说过:“人若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他的知识程度,将会前后判若两人。”由此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生优先要发展的学习能力,实际就是阅读能力。
我在班里创办“读书角”,标语:阅读改变人生的高度与宽度。每周周日第一节晚修,一个小时,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籍,班里现在涌现出了一大批爱读书、读好书的“书香少年”。班里已经连续举办了五次“读书推荐会”的活动,我们班读书角的藏书虽然还不够丰富,但我想尽办法让学生们花最小的代价,读更多的书,让每个学生把家里的藏书拿出共享,一本换51本的“图书漂流”活动;还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读书;我还建立家长微信群,群里举办“今天,你阅读了吗?”与家长研讨分享读书的心得,推荐育儿经验,还评选出“书香家庭”,撬动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的热情,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阅读,是需要经营的。邢琪若就是一位博览群书的“小才女”,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她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史记》、《唐诗宋词》等等,她的记叙类作文:有散文式的文笔,引用古诗词的诗韵,抒情议论式的道理.....议论类的作文:中心观点明确,能用简洁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或当前现实来谈谈自己的见解,做到有理有据。爱看书的她,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十名,作文获得全省第七届语文读写(阅读)大赛,初中组一等奖。“读书能使人睿智”这句话,是最好的证明。
班主任,班级的“大掌柜”,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眼里心上。因此,我管理的理念是:愿自己所带班的每一位学生,“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所以,我采取“四位一体”模式。
主动、大胆搞好对学生干部的发掘、使用、扶持、教育和培养工作,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能力。比如2013年我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三(13)班,我就发现李文发工作能力较强且在同学心目中威信最高,因此我让李文发担任班长这个重要职位,陈素珍担任副班长,李妙雅、林诗敏、邢维鹏等同学分别担任班里的纪律班长,并鼓励他们大胆管理班级。通过指导之后,我让他们轮流值日管理班级,并参与到转变学生思想的工作中来。半学期下来,原本纪律有些散漫的班级的班风有了明显改变,同学们逐渐自觉地学习了,即使是没有老师在场的自习课,轮值班干部坐在讲台上,同学们都能比较自觉地学习,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同学们也得到各科任课老师的一致认可和表扬。
加强对学生的集会、早读、课间操、卫生清洁、午休、晚修、晚休等督促检查并考核登记,阶段性地或持续某段时间坚持每天对早读、午休、清洁卫生情况或晚修情况进行突击检查,经常性、随机性地观察其他课任教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和纪律状况,力求更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动态管理,在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及时了解、关心、教育并且督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之示范效果。
坚持“抓两头、促中间”,不厌其烦地做好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我班实行了《学生每天情况登记表》、《学生操行评分表》制度,坚持每天登记、每周公布、每月小结的做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育,做到“小犯指出批评、多错检讨通报、大错约见家长”,更主要的是经常性加强督促和引导,充分利用班会、召开座谈会、开展“文明班级,从我做起”等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从情入口、感之以心。
针对每个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这一点,经常鼓励学生参加我校各类比赛活动,比如在一年一度的校庆运动会中,鼓励学生团结协作,为班集体争得荣誉。对于在运动会这种大型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无论是拼搏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还是默默无闻的后勤工作者)都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从而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和班风。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直伴随着教育科研,面对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我们如何施教?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确定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这节课的效果为何精彩?这节课为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搞懂?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活生生的问题实践,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课题,这些课题需要我们潜心研究。
教师做课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2014年、2016年,我参加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语感教学对中学生语感的影响研究》和《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改善策略研究》,并完成结题,评定等级为“良好”、“合格”。
做课题让我感触颇深,小课题,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我们从小入手,以教学反思为主,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书写我们的教育生活,这也是教育研究!
《新教育》期刊,改变了我教育行走的方式,尤其是自己投稿的文章,发表在期刊上时,犹如注入一股前行的动力。感谢你,《新教育》。是你,教会我“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