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培瑞
2018年乍暖还寒,新世纪的又一个春天,山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不甘后进、自戳“痛点”,反思过往,痛下决心,吹响了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军号。教育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领域,高中阶段教育的“中梗阻”现象已成为突出的“痛点”。聚焦教育“痛点”,进行“工具撬动”,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新旧动能转化的重大决策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发展理念中的重普教、轻基教倾向和大众价值取向中的重知识、轻技能倾向等原因,导致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出现尴尬局面。普高与职高一边“熟”,一边“冷”;一边“百鸟朝凤”,一边“门可罗雀”;一边“超额大班”,一边“天然小班”;一边“大船”、“旗舰”,一边“扁舟”、“小船”;一边“张力”有增无减,一边“乏力疲软”,一边“大出口”,一边“小瓶口”。有人把这种不均衡、不协调现象称之为“中梗阻”现象。
教育结构应是比例协调的“塔式”结构,九年义务教育是“大底面”,高中阶段教育是“中间层次面”,高等教育是“塔尖”。上世纪80年代,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偏小,“塔式”结构出现“细腰”现象,后来普通高中持续膨胀,“细腰”长“粗”。但又出现了普高与职高一“粗”一“细”、一“硬”一“软”的现象,纵向比例不协调。2016年山东教育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省普通高中580所,比上年增加25所;中等职业学校428所,比上年减少7所。普通高中招生55.78万人,比上年增加0.4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8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66.49万人,中职在校生80.98万人。普通高中设学、招生、在校生“三个增长”,中等职业学校“三个下降”。从中不难发现,高中教育阶段的不均衡、不协调现象。
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长盛不衰,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超过“半壁江山”。我国已走进发达国家行列,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而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与我国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严重不相适应。许多企业招收技术工人一人难求,而大量无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却“无人问津”。这是一种严重的“结构性浪费”。
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之一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后劲的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打破“中梗阻”。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上认识省政府关于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决策。
《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全省高中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更加完善”。这三条规定都涉及教育结构问题。
教育普及层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态势,我国已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正朝着全面现代化迈进。教育普及层次应当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升级”。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必然趋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意味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的纵向结构调整是长期困扰我国的难题。构建由数以亿计的有技术的从业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数以百万计的拔尖创新人才组成的“塔式”人才结构,是我们的梦想。根据人才结构,高中阶段教育的纵向结构应当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于普通高中。德国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为1:1.5,日本、韩国均为1:1.2。我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曾达到峰值时为1:1,始于上世纪末的高校大扩招。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挤压中等职业教育、放缓发展速度,两者比例越来越“倒挂”,2016年下降为1:0.48。
教育成本分担也涉及投资结构问题,各级教育主体分担教育成本是各国通行的做法。经济发达的国家,由政府分担“大头”,其他主体共同分担“小头”。我国已走进经济发达国家行列,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确定高中阶段成本分担的份额,体现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在全省支持建设100所左右省级示范性和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学特色和育人方式的承载和运作系统。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通高中现行的以高考为导向、以训练应试能力为重点,以“大运动量”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实践性教学为基本形式的育人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有待充实、完善。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初见端倪。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时空,颠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打造学习社区、聚合再造教育资源、重构课程和学习方式,必将成为大趋势。课程供给将从统一化、质化走向异质化;课程组织将从分科走向综合和跨学科;课程实施走向主题化、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组织将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学习共同体,从传统的教学中心走向学生中心,从传统的知识中心走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心。
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着眼于新时代未来学校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自身特点,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构建“人在中央”、面向个体、差异发展、个性张扬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中阶段教育的体制机制,大体分为办学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意见》分别指出了改革方向和原则性要求。
办学体制改革: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加快建立市级举办、管理市辖区普通高中新机制,完善以市为主统筹管理中等职业教育体制。依法支持和规范民办学校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高中阶段学校。支持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普通高中,增强公办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育人体制改革:启动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建立省、市两级特色高中遴选人才机制。经评估认定的特色高中,可根据办学需要适当上浮学校标准。实施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联合育人计划,支持本科高校与高中阶段学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支持高职高专学校与普通高中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中学生完成高中两年课程学习后,可在第三年选修职业技术类课程;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实行职普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资源互通。
用人机制改革: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教师准入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大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各市县(市、区)要按照编制标准配备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可通过内部挖濳等途径解决,后勤服务逐步实行社会化,腾出更多编制用于专任教师岗位。加大县域内教师统筹调配力度,实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交流制度化,推进县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支持普通高中聘用专业人士开设特色课程,所需费用由学校统筹解决,有条件的可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聘用兼职教师的财政支持政策。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新进教师以硕士层次为主。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鼓励在职教师接受研究生教育。支持高中阶段引进高层次、短缺专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面试、试讲、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开展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试点,科学确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充分考虑课时、岗位工作量、岗位职责等因素,允许在绩效工资内设班主任津贴等项目,并合理确定班主任津贴标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切实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改到深处是制度。省政府抓住关键问题,率先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出台的一系列“体改”政策,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路径和方法,提供了“治理工具”,并预留了变革空间。时不待我,机不可失,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时候了。愿高中阶段教育的管理者和办学者以《意见》的颁布为契机,打破“中梗阻”,走好“最后一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