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红
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最近上这节课时,我按照平日上课的惯例,让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谈谈他们对父爱的理解,而后便正式进入了这一课的教学。孩子们读完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刚才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背影?”有几个平时很积极的孩子一下子举起手来,“我读到了一个辛酸的背影”“我读到了一个沉默的背影”“我读到了一个让人感动的背影”………孩子们七嘴八舌,我欣慰地点点头,他们的回答正好切合我下来要讲的内容,正当我暗自高兴时,一个平时就调皮捣蛋的孩子举起手来,我示意他回答,“老师,我读到了一个胖胖的背影”,这时全班哄堂大笑,我也被他的话逗笑,心想这下完了,我的计划就这样被打乱了。我知道这时候只有再接着我的思路往下讲,才能让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从这个小插曲回到课堂上。忽然我转念一想,“肥胖的”?何不就从这个“肥胖的”入手呢?于是我微笑着对孩子们说:“他找的很准确,在这篇文章中,的确有一段文字写父亲肥胖的背影的句子,就在我们文章的第六段,看来这位同学对文章很熟悉,请同学们为他鼓掌。”经过我这么一说,教室里想起了阵阵掌声。接着,我话题一转,问道:“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走近这个‘肥胖的’背影吧!”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大大的字“胖胖的”,孩子们看了之后都笑了,但学习的兴致似乎比之前更浓了。
接下来,我先让学生分组阅读,找到描写父亲背影的几处,进而让他们小组讨论,这几处分别有什么特点。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并且发现,第二处描写背影的地方最详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描写。经过几轮探讨,这节课,终于在一个让大家啼笑皆非的开场后轻松自在地接近下课时间。课堂接近尾声了,我指着黑板上这三个大大的字说到:“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与交流,我们已经深深地记住了这位肥胖胖的父亲。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解读‘肥胖的’父亲,真正体会这份饱含深情的父子亲情。”
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将整节课的内容都进行了回忆、反思,发现课堂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于是,我赶紧将课堂的内容整理,准备下节课的内容,但内心多了一份自信,我喜欢和孩子们在课堂里自由地谈论任何问题,我更喜欢孩子们给我更多的惊喜,只有他们真正思考了,课堂上才能不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第二堂课,我非常放松地走进课堂。一进教室,我就故意将“背影”两个字写得又宽又大,孩子们看到后便捧腹大笑起来。我顺势说道:“父亲的背影的确很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去体会这肥胖背影后面的故事。”接着大家都很认真地投入课文中,对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几处进行了一一分析,尤其是当我们解读到父亲买橘子的画面时,孩子们不由得慢下了节奏,舒缓而有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他们似乎读的很吃力、很困难。末了,我看到有些同学们都似乎已读出了些味道,我顺势而来。“这个背影是怎样的背影,竟会让作者不禁落泪?”他们已经要争相说出自己的看法:“父亲背影的凄凉”“刻画的生动鲜明”“动作描写细致入微,每一个动作都让人感慨万分”“儿子这次已经完全理解了父爱”……
答案如潮水般涌进我的耳中,我欣慰地笑了。我想他们已经知道了答案,也知道了父爱,更懂得了原来父爱的表达方式竟然如此简单却又震撼人心。
在还剩半节课的时间时,我让孩子们再去体会剩下的第七自然段,让他们感受这份沉甸甸的“背影”情。孩子们通过讨论、交流、分享,终于看到了“背影”后的伤感与浓浓的父子情。还有一个最终的问题,也是最开始时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的得到了答案,那就是:“胖胖”的背影后是一个爱儿子的父亲,是一个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的父亲,更是一个饱经沧桑的瘦小的父亲……
“原来,这个背影是如此的瘦小,如此的让人怜惜。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之事每天都在上演,最典型的莫过于含泪挥手、依依不舍,而朱自清的别离却不在于分别时的刹那,却是用别离前的一件小事来写。父与子的情真意切,是矛盾中的理解,亦是理解中的矛盾。这使得镜头里的背影,并不高大,甚至有些老态,但这却成了父亲的标志,成了父爱最深沉无声的表达,具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这是一个肥胖的父亲的背影,更是一个历经沧桑的父亲形象。”
最后,我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这个肥胖的背影中,再一次重读背影,再一次感受文章至真至纯的真情。我想在这一课的学习后,他们会更加用心地体会父爱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