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芳
(山西省大同市实验小学)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得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但在日常学习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了阻碍。究其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从教师方面来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在课堂中处于中心地位,很多教师认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方便快捷,学生完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会做题,能把教学的知识答在试卷上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最高效的。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学生不经历探究而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最不牢固的,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智力得不到开发,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无法实现。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如下:(1)小学生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难以理解抽象知识。他们总是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很感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己见得到、摸得到、嗅得到、听得到的事物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2)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初步逻辑性特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和感性认识相联系的,属于初步的逻辑思维。(3)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特点。学生之间有差异,多数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也有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能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抽象,较难理解,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也不愿意主动学习,认为仅仅靠课堂教师的讲解根本学不会数学,因此数学思维根本得不到开发。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得智慧,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多角度巧设疑问,提出的问题应该少而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也能训练自己的思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学生真正动手参与,手脑并用,才能使知识更加牢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动手,而且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学生总是会被一些动态的事物所吸引,进而产生探究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情境,将抽象的、静态的知识形象化和动态化,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学习,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激活数学思维。
良好的思维是灵活、敏捷的。我们评价一个人聪明往往是认为他的反应快,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灵敏度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如,设计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强化技能训练,如,让学生做口算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比赛谁抢答得快,并说出运算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度,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多表现在能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问题或者给出出其不意的点子。创新思维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如,让学生变式训练或者让学生自己创编题目,自己解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创编题目、解答题目,奖励那些能设计多个答案的学生,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探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不过,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