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不断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们相信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路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几乎成为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选择。教育信息化是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为教育改革在内容载体和实现路径上提供的可能是革命性的,其意义堪比文字的产生和印刷术的发明。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课程形式,还是在教育的形态、空间和个性化、多样化方面,为现代教育创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长期以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教师队伍质量和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等问题,一直是影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教育信息化以其教育资源的规模化、教育形态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育影响的普惠性,催生着民族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2015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当年全省常住人口为587.6万人,汉族人口为307.26万人,占52.2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80.34万人,占47.71%。其中:藏族148.25万人,占25.23%;回族86.85万人,占14.78%;土族20.84万人,占3.55%;撒拉族11.34万人,占1.93%;蒙古族10.59万人,占1.80%;其他少数民族2.47万人,占0.42%。民族自治区域占青海总面积的98%左右。近年来,青海省在民族地区教育方面通过全方位的投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族地区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无论是在基础条件、师资水平,还是在教育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仍有相当的差距。结合我省教育现状,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表明,教育信息化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和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推行有效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优势。要加快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因此,开展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研究,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本省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青海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内容包括青海民族地区硬件环境建设;青海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青海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设备及资源的应用;青海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素养;青海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对策等五个方面。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和访谈法,集中对青海民族地区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资源、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教育信息化管理等5个方面进行研究。根据研究需要,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的教育信息化专门调查工具。课题组向循化、互助、共和、门源、同仁五个地区的14所中小学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1925份,其中有效样本1446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研究,全面把握青海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分析、梳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地域特点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策略,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服务。
青海省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围绕建、用、管三个环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方法和路径,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革,努力实现学校互联网的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的普及,推动远程教育发展,弥补教师结构短缺,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完善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工作部署,完成了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数据中心新址搬迁和数据迁移。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已建成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小学、中职学生资助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学前教育管理系统的部署于应用。完成了通联46个区县、8个州市教育部门和部分学校建设视频系统。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方面,2015年5月,搭建了“青海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率先在西宁市城北区、湟源县、海东市平安区、海北州、海南州等地开展试点应用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80场次的试点地区校长、管理员、骨干教师等应用的培训工作。截止目前,试点地区13078名中小学专任教师注册到省级平台,并开通教师网络空间。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及师生交流等活动,汇聚教师自制资源340864条。同时,完成了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对接。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建设,全省中小学宽带接入率达到81%,其中西宁市、海西州达到95%以上,海北达到100%。多媒体教室覆盖率全省达到92%。
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举办了数届全省教育信息化教育局长领导力培训班。组织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目前,参加活动的注册教师达到30070名,参与率达到56%,晒课18457节。全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国培、省培项目培训中小学教师15000名。完成青海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优秀课题评审工作,确定31所实验学校结题,7个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13个单位被评为青海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实验优秀组织单位。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分类分区建立信息化应用考核奖励体系,初步实现了县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考核全覆盖。
“十二五”期间,不断完善投入政策体系,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倾斜力度。教育经费投入由2010年的3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9.9亿元,增幅达110%,分别占当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的36%和45.3%,5年内提高了9.3%。2010至2014年,民族地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资金投入达95.22亿元,占全省教育项目总投入的53%。重点实施了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民族地区薄弱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涉及藏区教育项目1779余个,建设面积469余万平方米。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5.73亿,六州民族地区投入1.703亿。建成计算机教室501间,配备计算机25362台,建成班班通5474间,配备语音教具2147台。民族地区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超过省级标准,接近国家标准;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超过国家标准和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发展各项指标显著提高,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学生计算机普及情况。59%的学校生机比达到20∶1,有的学校达到了每6—10人1台的水平,但也有18%的学校没有计算机,这些学校基本处于边远农牧区。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还不高,48%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40%的家庭计算机已经联网。教师计算机普及情况。调查显示,青海民族地区师机比达到了5∶1的中小学校占学校总数的69%,其中达到1∶1的学校占10%左右。在专任教师中,仅有30%的学科教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与其他教师合用计算机的占45%,另外仍有25%的学科教师没有计算机,教师用计算机上网率为78%。在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调查发现,60%的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已经有91%联网。管理人员计算机普及率较高:学校管理人员计算机普及率达88%,70%的学校为管理人员配备了专用计算机,管理用联网计算机占70%。
从校园网建设的范围来看,青海民族地区已经建成校园网的学校达75%,还有20%的中小学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到2020年,青海民族地区将有95%中小学拥有校园网。
通过对已建设校园网的民族中小学抽样调查发现,37%的学校拥有校园网。10%的学校能够每天更新,25%的学校每周更新,50%的学校很少更新或没有更新。在主要信息和服务项目排序显示,学校介绍、新闻动态、制度建设、政策法规等项目名列前茅;而主要倾向于教育教学的项目,除共享资源较为靠前外,其它项目如在线课程、常用教学软件、教学技能培训等排名都在15名以后。这说明青海民族地区中小学学校网站(网页)普及率较低,且主要用于宣传,校园网更新频率比较低。如果校园网主要用于对学校的宣传和行政事务管理,而不能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服务的话,那么花费巨资建设的校园网就失去了真正的教育价值。
网络资源的共享是青海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其他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共性所在。调查发现,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65%主要用于网络硬件建设和网上信息资源购买。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光盘出版物。本次调研的所有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将购置光盘出版物作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渠道,拥有的光盘出版物涵盖了中小学阶段主要课程。但是,在使用率调查中发现,重建设轻应用,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普遍现象,经常使用者不足15%,偶尔使用者也只有65%。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自身使用能力的限制,光盘资源的适应性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的习惯问题,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态度问题等。
该项调查以计算机使用者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和直接用于教学的时间为维度进行。调查发现60%的教师每天用机时间超过2小时,但直接用于教学的时间不足1小时。有5%左右的任课教师反映他们从未用过计算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信心普遍不足,只有20%左右的教师表示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并且能够自觉地在教学中使用,对这项工作充满自信;而65%的教师明显信心不足,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一般;另外还有近15%的教师选择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调查发现,青海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料的检索上。常用的资源主要有:电子教学资源检索、查找学科教学的演示文档和教学课件、学科教学光盘材料等。拥有网络教学系统和平台的学校基本要求教师使用教育教学平台。
学生上机率不高。青海民族地区只有48%的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而这些学生能够随意和经常使用计算机的比例也不高。在对家庭中拥有计算机的学生的调查中,有使用计算机学习习惯的学生为45%,有时会使用的占35%,而10%的学生表示几乎不使用计算机。调查发现,学生在家庭中使用计算机主要用于玩电脑游戏和娱乐休闲。玩游戏、听音乐、查找学习资料、上网聊天、发电子邮件分别排在电脑使用目的的前五位。因此,娱乐是学生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目的。
民族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开设的学校占76%,没有开设的学校占24%。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太少。每学期课时数达到50学时以上的学校只有10%。在学生的上机时间方面,38%的学生上机时间达到了信息技术课程总课时的70%,97%的学生有操作计算机的机会。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上机时间;4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上级时间正合适;可是也有4%的学生认为太多了。目前,青海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1∶1的生机比仍没能全部实现。59%的学生能够一人使用一台计算机,28%的学生能够两人共用一台,还有13%的学生只能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85%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在机房中进行,近85%的学校能够满足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人一台计算机的要求。调查发现,青海民族地区中小学采取上级操作和完成实践任务作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主要形式的学校占到70%。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有效果,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得到了提升;10%的学生认为提高不明显;还有近5%的学生认为带来了考试的压力。在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发现,70%的学校比较重视,30%的学校不够重视。
调查显示,民族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为78%。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一段时间后,88%的教师感到搜索资源所用的时间快了。84%的教师能够对所需要的信息修改加工,16%的老师原封不动地搬用资源。88%的教师当在资源库中找到了所需要的信息后有成功的喜悦。60%的老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日常教学有一定的作用,40%的教师认为很有作用。教师最常用的是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课件和多媒体素材。84%的教师在教学中偶尔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88%基本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教师能熟练使用word类的文字处理软件。几种常见的文件格式教师基本知道。教师能较熟练地使用ACDSEE的图像处理软件,但懂得其他绘图软件只有12%。教师对图像的基本处理能够掌握,但较复杂的图像加工仍需加强学习。84%的教师能够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有72%能实现网页上的文章、图片的下载保存功能。教师基本熟悉的一至二种搜索引擎,66%知道用关键词搜索。72%的教师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84%的教师没做过网页,这方面需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教师上网学习的时间普遍在1小时以上。学校和家庭是教师上网的主要场所。96%的教师认为博客对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绝大多数教师博客主要起着记录教学、学习和生活的作用。
但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青海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能够接收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免费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的中小学占全部学校的90%。但是,85%的学校反映,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很多情况下与民族教育现实不能匹配,无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运用,满足不了民族学校的现实需要。主要原因是,缺乏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的民族教育资源,许多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得不到充分使用,作用发挥也较为有限。以藏族地区来说,藏语文教材是由五省区(青、藏、川、甘、滇)协作编写的,除了语言上使用藏文文之外,教材内容也与人教版汉文教材有较大差异,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配发的教学资源几乎都是汉文版的,也与实际教学无法匹配。
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支撑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也日新月异,因此,青海省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随着技术开发不断更新。技术提升到哪里,设备必须保证到哪里,保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目前,青海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还不高,不同地区间的建设水平明显不平衡。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投资的绝对总量和覆盖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以及教师待遇等还需进一步倾斜和提升。由于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的教育投入毕竟相对有限,因此,加强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效益管理,精心设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策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投资的有效性,是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基本来源于国家项目投资,形式极为单一,造成了要么资金短缺,要么投资“一窝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从学校自身来说,要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通过促进教育投资来源和投入主体多元化、教育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教育投资效益评估科学化等多种方式提高各项投入的有效性。
优质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质资源资源建设,涉及到资源建设的主体,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在众多的矛盾和问题中,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是所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是所有影响因素中矛盾的主要反面。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要有效解决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学校投入、个人投入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教育资源开发与优质、紧缺教育资源开发的关系问题,成熟教育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的引进与特色化资源共享平台开发的关系问题,国家级教育资源中心、地方教育资源中心、学校教育资源中心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民族地区来说,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性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突出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设立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建设专项基金,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要求出发,专项开发民族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开发与创新是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海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模式比民族地区更具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和优势。从总体上来看,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够,教师和学生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能力较低,信息技术应用的模式较为单一,生搬硬套等现象。许多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学生上网就是“玩”,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掌握只能限定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要全面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主动融入教育信息化建设之中,结合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第二要大幅度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技术保障。第三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立足学校实际,围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开展科学规范的研究,创新教育信息技术用应用模式,从根本上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开展民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重点解决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问题。培训要以任务驱动,强调受训教师的参与,突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跳出信息技术培训的狭隘的小圈子,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观念、课程整合能力、自我评价与调整等方面全方位培训,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要建立完整的省、市、地、县多级培训体系,有效挖掘高校和其他社会资源,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方式,基于现实突出问题,面向学生有效学习,综合利用各种条件,在真实问题和现实情境中开展培训,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要改革培训评价制度,重视过程性评价与考核,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形成培训、考试、认证一体化的科学合理的培训认证体系,使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成绩与教师晋职、晋级相联系,真正调动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特征的系统工程,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加以系统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到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从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到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从教师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能力培养到学生教育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更新,从教育信息技术的普遍意义上的推广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升,从教育信息化的一般问题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特殊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研究,为教育信息化贡献地方智慧,提供地方方案。针对不同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实际,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进而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就民族地区中小学来说,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发展问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民族地区教师发展问题等,都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系统研究。
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自身发展的同时,给社会整体发展,特别是相关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商机。就目前的教育市场来看,许多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逐步参与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之中,并获得了丰厚的效益。首当其冲的要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校园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到技术支撑与技术开发,基本都是依托于社会力量和相关企业开展的。近年来,许多企业已经着手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系统集成研发、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开发与推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等技术性工作。还有一些企业参与到了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领域。对于民族地区中小学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信息化建设规划能力比发达地区更为薄弱,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可以以此入手,帮助学校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与管理能力、学校信息化设备有效管理的能力,或直接为地方和学校提供信息化建设规划服务。信息技术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资源、丰富经验,是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
[1] 李葆萍.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究——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3).
[2] 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
[3] 王珠珠,刘雍潜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4] 王卫军,韩春玲等.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
[5] 杨志军,李群.欠发达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6] 朱永海.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演进透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2).